北京批发和零售业机构新增数量近五年内首次下降
《2017年度北京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9月28日在北京发布。《报告》称,北京批发和零售业机构新增数量近五年内首次下降,战略性新兴产业机构数量逐年递增,尤其在城市发展新区发展潜力突出。
自2015年10月1日国家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正式实施以来,北京市已有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10多类共计183万个法人和其他组织领取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即“单位身份证号码”。北京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报告》基于北京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反映北京市组织机构的发展变化,并为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参考和建议。
根据《报告》,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机构数量突破163万家,同比增长11.6%。全年新增机构数量为20.3万家,比上年减少10.5%,显示机构回归“理性”增长。
2014年《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公布实施,明确了新增产业和功能的底线,从源头上对非首都功能增量进行清单式严格管理。《报告》显示,一些禁限目录相关的行业得到有效抑制。2017年北京市制造业机构数量和新增数量实现双降。截至2017年底,制造业机构数量从2008年的34034家降至31853家,新增数量从2008年的1853家降至96家,首次不足百家。
此外,批发和零售业新增机构数量近五年内首次下降。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批发和零售业机构数量为39.08万家,同比增长7.5%。从新增数量看,2017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从2016年新增5.6万家下降到2017年的3.7万家。《报告》指出,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疏解工作实施进展良好,各项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值得关注的是,高技术制造业占制造业比例逐年上升,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高技术制造业机构数量约2700家,占北京市制造业总数的比例为8.44%;2017年新增机构数量为34家,占新增制造业机构总数比例的35.4%。与此同时,高技术服务业机构规模逐年增长,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机构数量达到60.2万家,同比增长15.8%,处于稳定且快速发展中;2017年新增机构数量占新增服务业机构数量的近半。
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机构规模持续扩大。《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机构数量达到21.5万家,同比增长9.1%;新增数量较2016年有小幅下降,为2.3万家,在北京市怀柔区、房山区和大兴区等城市发展新区,新增机构较多。
《报告》指出,高端业态的良好发展趋势,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将更多优质资源引入到疏解腾退的空间中。(中工网 记者蒋菡 实习生林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