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建筑业大国迈向建筑业强国的发展历程

国家统计局   2018-09-10 09:30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规模明显扩大,呈现多主体发展格局,实力和贡献明显提高,对外开放度明显提高,从建筑业大国不断走向建筑业强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建筑业又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高质量发展又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建筑业规模快速扩张

 

  建筑业保持快速增长。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进行,建筑业迅速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其支柱产业地位逐步确定,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愈发明显,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来愈突出。1978年,全国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3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2017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55689亿元,比1978年增加55550亿元,年均增速16.6%;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7%,比1978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建筑业企业个数明显增加。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各行各业进入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中,建筑业由此蓬勃发展,行业规模快速壮大。从企业个数看,2017年,全国各种类型建筑业企业已超过30万家,其中,有施工活动的具有建筑业企业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以下简称建筑企业)达到88074个,比1980年的6604家增长了12.3倍,年均增加2202家。40年来,建筑业企业深化改革,打破废除各种束缚,加快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积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成绩斐然。2017年根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发布的国际承包商250强[2]榜单,中国内地共有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65家企业上榜,数量已连续三年居各国首位。2017年中国交建位居全球国际工程承包商第三位。上榜中国企业的业务量占比保持第一位,达到了21.1%,比第二名的比重高出8.5个百分点。2017年,我国上榜的建筑业企业实力大增,在250家上榜企业国际营业额连续三年同比下降的情况下,逆势上升。更令人鼓舞的是,上榜企业中,还有9家企业为民营企业,占上榜企业个数的14%。

 

  建筑业从业人员大幅增加。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就业弹性远高于国民经济全行业平均水平。40年来,建筑业健康平稳发展不断地为社会提供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了更多劳动力就业,稳就业作用明显。1980年,建筑业年末从业人数648万人,2017年达到5530万人,比1980年增加4882万人,年均增加132万人。1985年,建筑业企业实现劳动者报酬83亿元,2017年达到24099亿元,比1985年增加24016亿元,年均增加751亿元。2017年,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达7.1%,较1980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

 

  40年来,建筑业人员素质也同步快速提升,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建筑业高级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大批涌现。2017年,建筑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713万人,是1999年同类型人数的11.6倍,年均增长14.6%。

 

  二、建筑企业呈现多主体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业在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指引下,企业所有制呈现多元化发展,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建国初期,建筑业企业基本是清一色的国营建筑公司,而如今,建筑业企业类型涵盖了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等内资企业,以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

 

  2017年,建筑业企业中,国有企业2187个,占全部企业比重仅为2.5%,比1996年减少6922个,占比下降19.5个百分点;年末从业人员183.0万人,占全部企业比重3.3%,比1996年减少672.9万人,占比下降37个百分点。

 

  股份制企业32894个,占全部企业比重达到37.3%,比1996年增加31293个,占比提高33.4个百分点;年末从业人员2828万人,占全部企业比重51.1%,比1996年增加2768万人,占比提高48.2个百分点。

 

  私营企业49645个,占全部企业比重达到56.4%,比1996年增加49110个,占比提高55.1个百分点;年末从业人员2340万人,占全部企业比重42.3%,比1996年增加2331万人,占比提高41.9个百分点。

 

  外商投资企业218个,占全部企业比重达到0.2%,比1996年减少170个,占比下降0.7个百分点;年末从业人员8万人,占全部企业比重0.1%,比1996年减少1万人,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

 

  三、建筑行业实力明显增强

 

  资本规模不断扩大。40年来,建筑业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企业实力快速壮大。建筑业资产规模、营业规模迅速扩大,盈利能力不断提高,行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实收资本36442亿元,是1998年的16倍,年均增长15.7%;资产总计204664亿元,是1998年的17.2倍,年均增长16.2%;营业收入194165亿元,是1998年的21.1倍,年均增长17.4%;企业资产负债率66.9%;比1998年的74.1%下降了7.2个百分点。

 

  企业装备水平显著提升。40年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种建筑产品的需要,建筑业企业不断加强建筑技术改造,加大现代化建筑机械装备投入,企业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2001年,建筑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592亿元,2017年已达到3839亿元,增长了5.5倍,年均增速12.4%。2001-2017年建筑业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290亿元。2017年,建筑业企业自有施工机械设备总台数1022.59万台,总功率突破2.55亿千瓦,比2001年分别增加了320.37万台和1.52亿千瓦。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居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施工设备,如大型地铁盾构机、大型挖泥船等,打破了国外成套施工设备的垄断,成为我国地铁建设、海岛吹填等工程的推进利器。

 

  部分建筑技术世界领先。40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不断提升建筑设计水平,突出地域特征、民族特点和时代风貌,突出建筑使用功能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等要求,大力推广节能建筑技术,积极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推广普及智能化应用,实现建筑舒适安全、节能高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再次实现了新跨越,高速、高寒、高原、重载铁路施工和特大桥隧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术、长河段航道系统治理以及大型机场工程等建设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世界顶尖水准项目批量建成。40年来,随着中国建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世界顶尖水准项目批量建成。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三峡大坝,其综合工程规模、单项建筑物、金属结构等许多工程设计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纪录,居世界第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被国外媒体评价为“有史以来最困难的铁路工程项目”、“是世界上最壮观的铁路之一”的青藏铁路;被誉为“第四代体育馆”的伟大建筑北京鸟巢——国家体育场;曾经是中国大陆最高的大楼金茂大厦、上海地标性建筑物东方明珠、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曾是中国第一高塔、世界第二高塔、昵称小蛮腰的广州塔,其塔身168米—334.4米处的“蜘蛛侠栈道”,是世界最高最长的空中漫步云梯。上海磁悬浮、世界最大港口上海港、各大新机场等著名建筑产品数不胜数。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建筑企业充分发挥在高铁、公路、电力、港口、机场、油气长输管道、高层建筑等工程建设方面的比较优势,以新技术、新装备打造世界领先工程。有标志着中国工程“速度”和“密度”、以“四纵四横”高铁主骨架为代表的高铁工程;有标志着中国工程“精度”和“跨度”、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中国桥梁工程;还有代表着中国工程“高度”的上海中心大厦、代表着中国工程“深度”的洋山深水港码头以及代表着中国工程“难度”的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这些超级工程的接踵落地和建成,成为彰显我国建筑业设计技术和施工实力的醒目标志。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蔡正元遭裁定戴电子脚镣,张启楷:民进党一
  • 全红婵2025北京跳水世界杯总决赛赛程时间
  • 南阳市委原书记朱是西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