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小散”众生:有人自制矿机花2月挖0.05枚
区块链,比特币。
回望2017年,这无疑是互联网世界最具热度的两个名词。虽然直至今时今日,能真正理解这两个名词究竟指代何物的人仍属少数,但这并不妨碍这股由这两个名词所引燃的熊熊大火,以燎原之势由“线上”向“线下”延烧。
当科技圈和互联网上那些或真或假、或公认或自称的“大佬”们以近乎布道的姿态,描绘着“链”的未来图景时,更多听众眼里,只有“币”所闪耀着的带点幻影的财富光芒。
炒币的人多了,便有了所谓“币圈”。无需理解艰涩的概念,也几乎没有资金门槛,想要踏入币圈,并不比去证交所开个户头麻烦多少。
一夜之间,币圈里“小散”遍地。有人说他们傻,是待收割的“韭菜”;有人说他们疯,是投机的赌徒……记者找到其中4位,他们的故事各不相同。然而他们的故事恰巧都传递着同一个信息:在热得发烫的币圈,钱远远没有想象中好赚。
太阳底下无新事。如今看来,“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老话,“币圈小散”或许更应牢记。在野蛮生长的币圈,投资尚有风险,遑论投机。
他仍在学习“币圈”的规则
曾有国内“比特币首富”之称的李笑来说,挣钱要快。虽然反感李笑来这个人,但周坤觉得至少这句话“没毛病”:“入局太晚,现在想快也快不起来。”
这个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年轻人,自称“专注投机20年”——这固然是句玩笑话,但周坤的确早早就开始了投资生涯。用他的话说,大学时代就干了两件事:“炒股票和打《魔兽世界》。”
大学毕业后,周坤没有找工作,而是选择了全职炒股。他早早就接触到区块链和数字加密货币的概念:“最早是做股票的圈子里有人在念叨,当时没放在心上,有一眼没一眼地看看就过去了。”
2016年底,比特币迎来一波小牛市。此后的2017年,ICO(首次代币发行)一跃成为币圈最火爆的玩法,各路山寨币层出不穷。通过炒作山寨币空手套白狼一夜暴富的故事比比皆是,ICO成为横跨科技圈、互联网圈、投资圈的热门话题。
周坤有点心动,开始疯狂补习币圈知识。但是理性和多年投资经验告诉他,应该再等等:“这么多人像失了智一样冲进去,我觉得不正常。”所谓“失了智”,是周坤所钟爱的一名游戏主播的口头禅,大意就是丧失理智。
果不其然。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将其定性为“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要求立即停止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大量山寨币价值归零,不少人为自己曾经的“失了智”付出惨痛代价。
周坤为躲过一劫暗自庆幸。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在经历了短期波动后,比特币等主流数字加密货币的行情继续高歌猛进。周坤意识到,这下是时候“进场”了:“市场热度摆在那里。投资者要尊重市场、跟随市场。这个圈子再不踏进去,就真的太晚了。”
2017年11月,周坤购入不到0.1枚比特币,正式涉足币圈。
币圈的游戏规则与周坤熟悉的股市有太多区别。所谓“币圈一天,人间一年”,在24小时不间断运作的数字加密货币交易市场,很难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些什么。
在一次使用杠杆炒作某个币的过程中,周坤遭遇大庄家“砸盘”,瞬间爆仓。所幸这次杠杆炒币只是试水,周坤的投入不过数千元。但在短短几分钟里看着钱蒸发,还是让周坤忍不住脱口而出:“还有这种操作?!”
不过他很快回过神来:“就像你玩网络游戏一样,人家就是这个规则。你要玩,就得接受这种‘设定’。”
自认从一开始就是以“职业玩家”身份杀入币圈的周坤,目前总计投入成本已达十几万元,但他坦言自己仅是粗通皮毛。
身在币圈,他不敢有半点懈怠,甚至改变了作息习惯:“以前炒股票的时候每天都很悠闲,睡到自然醒,然后起来盯一会儿盘,有大把时间追剧、打游戏。现在有太多信息要看,有太多新的知识要学习,每天都只能睡五六个小时。”
亲友得知周坤在炒币,总不免打听,其中不乏希望周坤带带路的。对于这种要求,周坤一概回绝——
“首先我自己也是新手,断然算不上是‘老司机’。其次,币圈远比看起来的要复杂,不深入研究根本玩不转。如果光想着赚快钱,到头来十有八九就是‘韭菜’命。”
他的矿机更像是“大功率取暖器”
根据身份至今成谜的“比特币之父”中本聪的设计,比特币总量恒定为2100万枚。“矿工”蒋涵卿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终于获得其中的四点二亿分之一——0.05枚比特币。
矿工是币圈的一种特殊角色。与炒币客不同,他们通过“挖矿”而非直接购买来获取比特币。而所谓“挖矿”,是指将电脑硬件接入比特币网络开展数学运算,从而获取比特币作为报酬。
在投身挖矿之前,蒋涵卿是一名“吃鸡”玩家。虽然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但这并不妨碍蒋涵卿每晚端坐在电脑前,玩上几局《绝地求生》——源自游戏中胜利时的提示信息,玩家们更习惯于称呼这款游戏为“吃鸡”。
今年初的某一晚,蒋涵卿在游戏中接连遭遇使用外挂程序的作弊玩家,被对手“虐”得死去活来。懊恼不已的他索性退出游戏,在玩家的微信群里抱怨。
饱受外挂之苦的玩家不在少数,蒋涵卿的遭遇引发共鸣。在满屏的安慰、牢骚与自嘲中,一位群成员突然用赌气口吻说:“花这么大的价钱买显卡,到头来还要受外挂的气。还不如拿显卡去挖矿!”
蒋涵卿回忆:“当时就觉得有道理啊!不如换个别的东西玩。何况,挖矿还能挣个仨瓜俩枣。”
玩家们为了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纷纷斥重金升级电脑配置。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高性能显卡。而在火热的币圈中,高性能显卡亦因其强大的运算能力成为矿工们追逐的香饽饽。
换言之,蒋涵卿至少已经有了一块敲门砖。“中年男人如果迷上某样东西,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他们手里有闲钱,同时还有超人的行动力。”今年37岁的蒋涵卿说。
打定主意要挖矿后,蒋涵卿便着手组装属于自己的“矿机”。这个自称“技术宅”的理工男,花了一周时间在二手交易平台淘来数张显卡和各种硬件。经过反复安装调试,一台搁在简易的铁制支架上、插着6块显卡、拖着一地线缆的“怪物”出现在他家客厅。
这台简陋的自制矿机顺利运行程序的那一刻,蒋涵卿觉得成就感十足,“有种回到当年读大学时,成天逛电脑城、攒配件,自己装机的感觉”。
事实上,全球数字加密货币的算力目前几乎全部被各大规模化、集群化的“矿场”所把持。个人用户想要通过家用电脑挖矿,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但这并不妨碍蒋涵卿的热情,他将自己的矿机接入网络“矿池”,通过为矿池打工的形式获取回报。相比每天能赚多少钱,他更关心的是如何优化设备、提升算力。
他退出了“吃鸡”玩家群,转而与志同道合的友人组建了“挖矿”群。逛二手交易平台淘显卡,成了他工作之余的一大消遣。
折腾了2个多月,进账0.05枚比特币,蒋涵卿坦言:挖矿远算不上高效投资手段,至多只能算是兴趣。然而,家人对他的这个新兴趣颇有微词:24小时运转的矿机轰鸣作响,吵得全家不得安宁;显卡上忽明忽暗的幽蓝灯光在夜晚也颇为瘆人。不仅如此,家中的老人始终固执认为这玩意儿“辐射肯定很厉害”。
当然,也不全是缺点。因为发热量巨大,整整一个冬天,蒋涵卿家客厅的立柜空调成了摆设。“我跟家里人说,就当是买了台能赚钱的大功率取暖器。”不过,随着天气转暖,蒋涵卿这几天在纠结,该怎么说服家人开冷空调,为那台“大功率取暖器”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