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维权315案典型事例出炉 警惕各种看不懂的“币”

零壹财经   2018-03-16 11:27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各行业的违规乱象纷纷曝光,当人们谈及金融消费者保护这一话题,均将矛头指向了最容易出现欺诈消费者问题的互联网金融。投资遭遇陷阱、购买理财产品遭遇“飞单”、个人金融信息被泄露……除了这些让人恼火的消费陷阱,那些让人憋气的金融服务也常常让人深感不吐不快。

  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开展了“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包括商业银行、P2P平台、金融科技公司以及各类互联网金融协会等。中国消费者协会为2018年消费维权定下的主题是“品质消费,美好生活”,消费维权向来与社会消费习惯紧密相关,随着我们的消费需求从“温饱型”向“品质型”跃升,“品质消费”如今已成为消费新需求。

  一、警惕互联网投资理财四类问题平台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震指出,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侵害消费者权益情形,包括已被曝光的e租宝、钱宝网等平台违规事件,近年来发生的各类金融消费者权益受损事件可谓是屡见不鲜。据零壹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2月28日,问题平台(不含转型)共有4011家,占平台总量的比例高达72.6%。其中,公告停业以及隐性停运(连续两个月不发布借款项目)的平台至少有1394家,占到问题平台总量的34.8%。(零壹财经作者:李薇)

  图表 1:2017年2月-2018年2月问题平台数量走势 单位:家

资料来源:零壹数

   资料来源:零壹数

  目前,互联网金融诈骗的涉及面广、非法金融活动种类繁多,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岷峰指出市场乱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领域:

  1.线下财富管理承诺高额固定回报

  这是金融诈骗的重灾区,常常出现百亿级别的金融诈骗,它的特点包括:一是理财公司的业务范围多集中本地或周边地区;二是理财公司信息披露不完善;三是单个投资者涉及金额较大,老年人中招比例很高;四是杀熟比例很高;五是投资者的钱大多投向股市、房产等高风险领域。

  2.网络理财类“培训贷”、“医美贷”骗局

  以P2P网络借贷及各种理财类软件为主,譬如炒黄金、炒期货、炒贵金属等,出现企业跑路、贷款诈骗等问题,此前有媒体多次报道的求职者遭遇“培训贷”陷阱、医疗美容行业盛行的“医美贷”等骗局。

  3.保险领域误导性夸大销售

  国内个别保险机构在销售产品时,常常带着误导性销售,它的特点包括:一是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误导销售,夸大保障范围或实际功效;二是理赔程序非常繁琐,且要求严苛;三是保险公司夸大保险理财产品收益,不提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四是未对投保人进行足够提醒,投保人中断缴费导致保单失效。

  4.各种看不懂的“币”

  从比特币、区块链等投资热潮兴起之后,一种新的诈骗方式就是普通投资者看不懂的各种“币”,包括已被曝光的“维卡币”,Discovery 摸金派π、克拉币、DGC共享币、百川币、麦格币、恒星币等虚拟货币。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青海省纪委监委通报8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
  • 国务院食安办:各地加强“五一”和端午期间
  • 多部门详解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