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最新消息 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
1月30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生论坛暨粤港澳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启动仪式,在位于禅城张槎的佛山华南生命科学园举行。来自华南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10多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研究生、博士(后)团队围绕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才战略和健康科技产业项目,展开了为期一天的学术报告及交流活动。
禅城区张槎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成立粤港澳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推动禅城张槎乃至佛山健康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也是提升佛山枢纽城市的健康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新举措。通过粤港澳三地10多所高校人才互动引流,尤其是博士(后)顶尖人才的领衔加入,实现“以才引才,引才引商”,是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同频共振”的有效尝试。
活动:
高校科研团队带来生命健康“黑科技”
交流团队来自华南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0多个高校和研究院(所),共计16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到场的博士(后)40余人,硕士60余人,其余为在校研究生。其中会议共有17名研究生围绕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健康科技产业有关项目向大会作了学术报告。
“对于大范围骨骼缺损或者骨质疏松的患者,我们研究了利用特殊的金属镁离子材料、可调控干细胞分化、3D打印聚己內酯/纳米氧化镁的等新型特种生物材料,高效促进骨质生长,防止骨质疏松,或者修复骨骼损伤。” 香港大学医学院杨伟国教授带着学校10多位医学、化学、生物材料等医学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生团队前来交流,分享骨组织修复研究成果。
“本届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生论坛来了多个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杰出的人才团队,包括材料生物、化学等领域的人才团队,通过研究生论坛召集不同专家和跨界人才,创新性进行了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杨伟国说。
目的:
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像杨伟国这样的高校科研团队更关注的不仅仅是纯学术性的交流。“粤港澳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除了找不同的高校科研团队,还找了很多不同产业链上的人来参与,他们在当中了解到生命健康产业的前沿技术,根据企业需求与高校团队联络对接,发挥科研成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高校做科研不能闭门造车,要与产业对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同时可以提升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健康科技高端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而华南生命科学园董事长林永锵认为,“佛山医药科技高端研发的人才紧缺,导致生命健康产业链条不够成熟。”他表示,目前佛山生命健康产业缺少高端研发人才,尤其缺乏本土培养的本土化人才。借助联盟的成立和举办研究生论坛这个平台引才引智,为佛山健康产业激活创新力量,此次活动显得特别有意义。
作为本土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范彦斌介绍,自启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来,佛科院引进了高层次人才60多位,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教师400多人。佛科院实施“高校+高端研究院所+龙头企业”发展模式,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
“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带来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林永锵表示,华南生命科学园将努力搭好人才、资金和服务平台。过去一年,园区已引进大得医疗科技、美赛尔生物科技等10多家医疗、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成功引入了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安林博士的眼科诊断研发项目等。园区旨在通过搭建“人才双创、高企孵化、职业培训、教育科普”四大基地以及“创新创业、产学研投、交流转化、展销外贸、人才培训”五大平台,从规划设计创新、运营模式创新、服务体系创新等三个维度,推进健康主题园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