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 正文

创造附加值吸引资本

2011-06-29 00:06 来源: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0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在中小企业一片融资难的声音中,泉州也有一些企业并不为此发愁,或者说在一段时间内还能以自身的资金流转保证现有的企业发展。这些企业,大多是高新技术企业,掌握着最新的前沿技术和独特的市场渠道,这也使得企业拥有良性的资金链。行业人士总结,要在目前的情况下吸引资金加盟,只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落后的产业和产能必然要被市场淘汰。

技术创新之利

  “有很多风投来跟我们谈合作,但我们都不是单纯从钱的多少来选择,最后选择了一家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也是看中了他们在资本市场上的经验。”一家电子设备公司目前正在筹备上市,相关负责人在谈起这几年企业的发展时颇为自豪。从一家年缴税几百万元的企业,经过五六年的发展如今达到几千万元税额,这其中便是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和发展特殊市场渠道的结果。几年前军工向民企开放时,这家企业看到了其中广阔的市场,并排除各种困难取得了各种认证资质,最终成为军委核准的四家国内供应商之一,同时也是其中唯一的一家民营企业。

  也正是借由这一契机,企业获得了十几倍的增长,并脱离了一般民用市场的价格竞争。而且进入军工领域后,也使企业有了良性的资金链,不会存在拖欠货款和三角债等一般民营企业最为担心的问题。而且由于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和生产都高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使得这家企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并不需要增加更多的人工成本,让利润得到了最大化。

  而另一家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因为从一开始便致力于建立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并掌控了最源头的晶体硅资源,也让企业在流通的很多环节上能占据主动。特别是如今国家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的背景下,好的太阳能电池产品成为市场上的“香馍馍”,更是有一些投资资金慕名而至。

用附加值吸引资本

  纵观这些能不受融资难困扰的企业,都是能将技术创新转化为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在市场上站稳脚根,同时也吸引了投资资本的加盟。正如泉州微波通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黄嘉鸿所说,融资难对于行业有影响,但不是唯一的,比起缺资金,企业更缺的是专业人才和高级人才。


  其实比起一般的传统产业,高新产业确实在资金上更具优势,不仅在申报各级科技项目成功后都有相应的资金奖励,而且一些特殊的项目更是有特殊的资金扶持。以国家太阳能发电项目“金太阳”为例,根据新规,对金太阳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中央财政对关键设备按中标协议价格给予50%补贴,其他费用按不同项目类型分别按4元/瓦和6元/瓦给予定额补贴,这对企业来说便意味着一笔上千万元的资金扶持。


  在今年6·18海峡两岸项目成果交易会上,不少传统企业如纺织、鞋服、机械制造等企业都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或为一个新项目寻求技术支持。这也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将高新技术融入产品并转化为附加值,才是企业占据市场和吸引资本的最根本途径。

  一业内人士称,如今很多遭遇融资难的中小企业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高能耗的传统产业,甚至其中也有不少挂着高新技术企业但其实从事简单加工的企业,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最终这类企业只会保留几家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其他的都会逐渐被市场淘汰,“这是市场发展的规律,一味的靠政府去救这些企业,反而是阻碍了产业机构的调整和升级”。

  对于泉州的LED产业来说,目前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融资难的影响。泉州的LED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已有两三百家企业,但其中真正从事芯片、封装等产业上游的企业较少,较多的则是生产灯具、显示屏等相关应用,产品同质化使得市场竞争恶化,企业利润下降,资金链条也随之出现问题。泉州LE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黄水桥说,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改变企业粗加工的现状,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发展自主品牌,而这也是成立联盟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用好钱更重要

  “现在整个大环境确实不宽松,但企业一定要利用好各种合法的融资平台,这也是我们举办这个活动的目的所在,尽量减少企业在融资时的高成本、高风险难题。”泉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苏煌辉告诉记者,融资难、资金链紧张并不是最致命的,盲目融资才是最可怕的,甚至会把企业带上倒闭不归路。

  筹钱难,把钱花好更难,精打细算是中小企业必须掌握的功课。正因如此,2011泉州市中小企业服务日上,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的对话式讲座,吸引了众多企业参加,尽管一些学术化的语言较难理解,但针对个案的“诊断”还是让不少人受益匪浅。“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乱来,尤其是着急的时候。”王国刚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春运的火车站,候车者很多,也会有维持秩序的警察,车门开了,没经验的警察会催大家快点跑上车,有经验的警察则相反,会让队伍一步一步前进,遇到要跑、插队的会制止,“一跑肯定乱套”。
“现在中小企业就像排队的人,火车就像能融到钱的银行,警察就像监管部门,只有遵守秩序,才不会乱。”王国刚提醒,融资是个难题,但已经到手的资本也是个难题,很多中小企业“提”不起来,为了拿到钱会四处乱窜,拿到了钱又盲目乱花,不懂得合理利用法律规则、商场规则,很可能成为乱流中被踩死的那个。

  对此,泉州师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院长欧阳钟辉也表示认同,一些企业为了拿到钱,一急之下失去理性,将土地、厂房、店铺、住宅等都抵押出去,甚至明知危险性很高或是陷阱也不顾,“奋力一搏固然有成功的机会,但失败的概率更大”。

向管理要效益

  有限的钱,如何发挥最大的作用?在缺少高端职业经理人的中小企业,管理队伍的缺失是一个硬伤,而来自台湾的精益生产专家贺礼教授关于“多能工”和“U型生产线”的理论让不少与会者赞同。

  根据贺礼教授的说法,所谓“多能工”,即是掌握多个岗位的劳动技能并达到中高级熟练水平的工人,这种工人可以调剂到不同的岗位,甚至在同一生产线上,在不同时间点完成不同的工序,将时间差利用起来;所谓“U型生产线”,是指将设备按照U型排放,多能工放在弯弧处,可以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石狮一家制衣厂的生产副总孙先生对贺礼教授的说法表示赞同,现在基本上按岗配人,工人完成了自己的事情后,尤其是在淡季,往往会开始袖手旁观,一些年轻人还会跑出去上网,这在老板看来是浪费资源,哪怕多给钱也行;在工人看来是浪费时间,计件工资多做才多得。“不过,这种‘多能工’会不会在中小企业,可说不准。”孙先生直言,一般这种工人都很吃得开,随便去哪个公司都有人要,最郁闷的就是给人做了嫁衣裳。

  按照贺礼教授的理论,“多能工”的出现,将为中小企业的用人进行“瘦身”,减少员工工资成本,并为U型生产线的开拓保证了运转,不过这也恰恰是中小企业主担心的问题。“如果这个多技能的工人跳槽了,生产线怎么办?更现实的是,这种熟练工、多技能工,所要求的工资肯定更高,甚至达到两个普工的总和,但能做出两个普工的事情吗?”晋江一家制鞋厂的人事经理陈先生认为,向管理要效益是必然的,但一定要考虑这种制度的合理性。

  实际上,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中小企业对工人的依赖性,远比大企业高,尤其是对于熟练工,更不用说能熟练操作多道工序的“多能工”;哪怕是进厂一年多又能做得熟练的工人,也非常吃得开,“年底的时候,老板给的红包肯定很大个”,但往往留不住人,普遍是被同行挖了墙角,或者工人自动跳槽去大企业。

  “应该说,这跟管理制度有关系,小企业的老板整天跟员工面对面,基本上又没多少涵养,一看不顺眼就破口大骂,很少有工人受得了,挣一把钱就走了。”孙先生认为,相对于人民币汇率、原材料价格等因素,工人绝对是个“超控制因素”,既没有办法预测,又没有办法存储,传统的一些扣押工资等做法实际上没啥效果,“工人手上有条子,一拍屁股走了,你一时不给他,回头还是得给,经不起闹,工人都跑了”。

  陈先生在招工时同样发现,现在短工实际上很多,“可能这个大环境是缺工,但单个企业谈不上这个问题,哪怕一件多给一毛钱,立马能招到很多工人,还有专门的游击队,哪油水多就往哪跑”,而这正是考验中小企业现金流的致命一关:如果说供应商的货款可以商量着拖欠,跟代理商的货款可以“挤牙膏”地催,工人的工资都要干净利落地结清,否则单个工人离职事小,闹事讨薪事大,更要命的是千把块钱工资不要了,到处说厂子要倒了。(本网记者 陈东升 徐锡思)

分享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石狮染整业集体“拔烟囱”
下一条:部分传统企业已显困局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