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 正文

部分传统企业已显困局

2011-06-29 00:02 来源: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0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6月24日,饱受珠三角出现倒闭潮的传言之苦,广东省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出面澄清,目前珠三角一些中小企业出现了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确实有逐渐加重的趋向,主要集中在企业成本涨幅较大、流动资金缺口较大、代工企业不敢接单、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和歇业,但没有出现大量倒闭的情况,新压力、新困难可以归纳为“一减一增”,“减”是资金的供应减少,“增”是融资的成本增加。

  泉州中小企业当前的处境又是如何?记者走访业界发现,传统产业中的包袋企业倒闭了一些,而鞋服产业中的很多中小企业同样绷紧了最后一根弦。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年产值在几百万元、走自营渠道发展路线,资金的供应减少,融资的成本增加,在企业成本涨幅较大、流动资金缺口较大、代工企业不敢接单,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和歇业时,减产、停工的中小企业,在未来几个月要怎么走,将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内销:受困大品牌的降价与终端拖欠货款

  林俊(化名)在晋江市陈埭镇经营一家制鞋厂,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从贴牌代工起家,2003年前后开始了“创牌”之路,不过和大多数同行一样,采取打擦边球的做法,傍上了一个国际知名品牌,几年来也获利颇丰。

  “再借不到钱,我这个厂估计就要撑不下去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林俊一再要求不能透露任何个人信息,担心由此引来债主上门催债,因为现在他手里可用的资金少得可怜,前年在泉州市区买的一套豪宅,至今空着,一是没充裕的钱装修,二是为厂子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顾不上。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实际上还是跟很多同行一样,代理商的货款无法准时、足额到账。“陈老板,不好意思,这个月销量太差,货款估计得半个月后才能凑给您。”采访间隙,江苏常熟的代理商通过QQ给林俊发了这么一条信息,而林俊只能苦笑,在此之前,已经有四五家代理商发来推迟付款信息,共计200多万元。

  林俊的鞋厂,目前年产值2000多万元,在全国有10多个地区代理商,走的是中低档运动鞋,“这些代理商合作都快十年了,都是老熟人,不会恶意拖欠不还的”,问题在于市场销量的持续下滑。

  林俊经营的“伪名牌”,受到真名牌的夹击越来越严重,其中最大的打击还是来自于国内运动鞋品牌的价格冲击,以往每双100元的鞋子,相比知名品牌300元左右的价格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但现在这些品牌的鞋子,经过常规打折、节日促销、优惠券等方式,也都降到了100多元,“新品应该是没有,但人家的库存也是大品牌的库存,一下子把我们的市场抢了好多”。这种不对等的竞争中,林俊和很多同行马上落了下风,大背景正是耐克、阿迪达斯等放下身段冲击二三线城市,而国内领头品牌也加速在三四线市场扩张。

  林俊告诉记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明显感觉到效益变差,现在累积被代理商拖欠的货款,已经达到500万元左右,而月结的工人工资、材料款等,每个月都要好几十万元,这让他的资金链几近断裂。被市场终端拖欠拿不到钱,从银行贷款也举步维艰,半个多月前,林俊向之前打过交道的一家银行信贷科长联系贷款,却被告知,因为贷款额度有限,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太多,他要“排队”很长时间。

  “等到那个时候,估计厂都倒了。”林俊苦笑道,为此,他通过关系找到一位民间放贷人借钱,谁知月息已经涨到了4分,相当于借100万元一个月要还4万元利息,而去年报价才3分,“赚钱的空间越来越小,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日子不好过啊!”

  实际上,在记者接触到的中小企业中,都普遍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行业大品牌的“降价”竞争,几乎没有多少竞争力,由此导致销售量的急剧下滑,代理商、经销商的货款,也无法及时回到公司账上,导致在资金流断裂的边缘上徘徊;让这些企业担心的是,一方面要支付工人工资、原料款,另一方面要面对银行可能的催款,哪怕没有“加急”催收,一旦贷款到期,上哪去弄钱还款,还是个未知数。

外贸:面临上游供应链断裂,不敢接单

  相比林俊的艰难,泉州市海潮轻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生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倒说出另一种行业生态:日子过得还不错,就是受到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影响比较厉害。

  海潮轻工是一家纯出口的箱包袋生产企业,产品远销欧盟、南美、非洲等五大洲,从1987年创办开始,现在企业注资已超过千万元,年产值也在5000万元左右,是非常典型的外贸型生产企业。陈生辉告诉记者,眼下在全国蔓延的这股“钱荒”潮,并没有直接危及企业的内部管控,但从春节过后就遭遇了不小的麻烦,原来从广东、浙江等地方采购的配件、原料,经常无法准时送到,有时候要拖延半个月,这种来自上游的变数,给生产造成了一些影响,有时候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及时出货;如果能跟客商协调沟通好,还可以避免一些损失,如果客商坚持一定要准点保质交货,只能临时采购,原材料的费用就高了很多,这些费用一般都要企业自己承担,客商只按既有订单付款。

  “现在那边(主要是指浙江)的一些企业,应该都很困难,延期交货的情况越来越频繁。”陈生辉告诉记者,供应商也需要资金才能做生产,如果资金运转不灵,出现拖延期很正常。现在最担心的是情况进一步恶化,一旦上游厂家大量关、停,供应量减少之后,“厂家完全有可能坐地起价,增加企业的采购成本,那我们的麻烦就大了”。陈生辉透露,眼下不少同行都在做两手准备,以防突然性的变数出现,希望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实际上,记者走访箱包、陶瓷树脂、鞋服代工等外向型产业,发现上游供应链的困难,确实已经波及泉州业界,尤其是部分原材料采购地集中在广东、浙江的企业,现在都不敢贸然将货款预先支付,就是担心款到了对方厂家也倒了,真金白银打了水漂;由此造成的另一个影响,则是有单不敢接,“单子一旦签下,就是死的,如果要亏本生产就很划不来,但放弃又会违约”。陈生辉告诉记者,就海潮轻工的客户群看,今年的下单意向和付款还是比较乐观的,但从整个行业看,产业链条现在应该是处于变化的边缘,具体到企业,肯定是要先掂量一下利润空间和可能的变数,胆子就会变小很多。

小企业贷款门槛提高

  6月19日,2011泉州市中小企业服务日在泉州师院举行,政府、金融界、产业界、中介机构、专家论坛等形成了浩荡的声势。活动现场的融资对接区,无疑是最火爆的地方之一,不过,大多数奔着“钱途”而来的中小企业,都会有“遭贱”的感慨,其根源在于银根紧缩之后的放贷门槛提高。

  记者在现场接触到不少前来咨询的企业老板或财务人员,不过让他们感到郁闷的是银行贷款紧缩之后,一些担保公司、典当行也随之变脸,原本能估到1000万元的东西,至少被打了6折,在手续简化的同时,抵押物也被“贱”化了。“通过这些机构应该是可以拿到多一些钱,但需要的费用也不低,这种只能是在火烧眉毛的时候用,否则赚回来的钱还不够服务费!”从南安官桥赶到现场的瓷砖公司总经理高先生连连感慨,现在做实业的越来越难,东西越变越贱,但企业要生存下去,有时候也不得不把自己贱卖了。

  “贷款项目总是不同的,贷款条件却有一条是一样的,就是增加了门槛。”高先生所遇到的资金难题,是原本今年有2000万元的信贷额度,但随着今年存款金准备率的六次提升,半年过去了,他只从银行拿到500万元的贷款,“额度只是个数字,要拿到手才可以用”,现在公司的生产线只能维持最基本的运转,“不敢停啊,一停下来很可能就没法再次开动了”,只能一趟一趟地跑银行,基本上徒劳无功。

  目前用“未雨绸缪”形容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应该是比较恰当的。在晋江市陈埭镇经营一家鞋材厂的李先生,并没有指望这个活动能直接带来资金,“手里的钱还能撑上一段时间,但压力很大就是了”,他觉得不安的是原本6月份能放下来的300万元银行贷款,在5月份之后突然没了下文,本来还指望能用这笔钱弥补一部分民间借贷的亏空;虽然现在手里的钱实际上还能周转起来,但如果三个月内没有新的资金来源,一旦债主上门企业就麻烦了。

  真的“钱荒”了吗?未必如此,在泉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简报中提到,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市的民间资本高达6000亿元,这相当于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的2.2倍。

  来自相关部门的一份《泉州市2011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情况》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末中小企业贷款为724.18亿元,而今年一季度末的数据则为914.64亿元。这表示,泉州市各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同期新增贷款为190.46亿元。

  然而,许多中小企业仍然得不到银行贷款,“额度缩水肯定从国家不支持的产业下手”。泉州某大型商业银行的办公室负责人坦言,虽然上级部门严格控制额度,但是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却在增加,而国家即将淘汰的产业,得到的贷款则越来越少。虽然近几年很多银行将重点放在小企业的贷款上,但最终能拿到贷款的,依然是那些有好的资信背景以及抵押物的企业,然而这些贷款对全市的中小企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手记

救命钱与定心丸

  持续近半个月的调查,最郁闷的莫过于这些小老板一遍又一遍的叮嘱:千万不能把我的名字和厂名暴露出去啊,不然我的厂子倒闭了,就天天去找你吃、找你睡……

  实际上可以理解,毕竟这事关企业的“钱”途。说自己手里有钱吧,哪个没有点债务,被捅出去之后,要么被银行催,要么被债主追;说自己手里没钱吧,更完蛋,搞不好连家门都不敢靠近,免得被债主堵了。

  这就是做实业的艰难和小老板的悲哀。或许曾经风光一时,但遇到限制性的大政策,他们首先就成了炮灰,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落井下石、饿狼分尸的现象则比比皆是,而且不像企业已经做成规模的老板有很多地方可以躲,有各路势力罩。于是,手里明明还有点钱,却心慌不可终日,钱荒未至,钱慌四起。

  当中小企业为这一点救命钱悲戚时,政府更需要给他们一颗定心丸。如果说扶持百亿企业、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是强化泉州民营经济的筋骨,那么百花齐放的中小企业和各色产业,无疑是丰润的血肉和体型。所以,我们需要这些中小企业的健康、稳健发展。(本网记者 徐锡思 林淑芳)

 

分享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创造附加值吸引资本
下一条:黄其焕:要做边线鞋老大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