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其焕:要做边线鞋老大
黄其焕语录
品牌方面,与消费习惯有关系,就像闽南语说的“近香烧不香”,很多人就觉得要买国外的才是真的大牌。
6月初的上海展会,高端化成为休闲鞋的一个大风向,但国内品牌跟国际品牌的比拼,很显然还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坚持了十多年自主品牌之路,黄其焕和他的劲王都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如果没能打响品牌知名度,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一旦进入全面防守状态惨淡经营,将很难翻盘。
“所以我们今年会有大动作,一是签约明星做代言,二是启动媒体推广。尤其是推出明星代言人,将是休闲鞋业界的一个先河,我很看好,在资金方面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前期投入肯定很大。”日前,正在紧张筹备新办公楼装修、签约品牌代言人的石狮市劲昌鞋服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其焕如是说。
休闲鞋高端化
目前国内休闲鞋市场,除了几乎处于“垄断”地位的国际大牌,都是一些“假洋鬼子”在浑水摸鱼。坚持了十多年自主品牌之路,黄其焕和他的劲王都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如果没能打响品牌知名度,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一旦进入全面防守状态惨淡经营,将很难翻盘。
《老板周刊》:6月初的上海展会,高端化成为休闲鞋的一个大风向,但国内品牌跟国际品牌的比拼,很显然还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黄其焕:如果要说做工,相差应该不大。在设计方面,确实有一定差距,不过并非不可弥补的,尽管“山寨版”拼不过真家伙,但一些本土特色创意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至于品牌方面,与消费习惯有关系,就像闽南语说的“近香烧不香”,很多人就觉得要买国外的才是真的大牌。
《老板周刊》:在品牌知名度方面,也确实有很大的欠缺,你觉得呢?
黄其焕:从1993年筹办到现在,我一直都在坚持自主品牌的发展,但终归还是有各种不足,高端的市场进不去,全国性的影响确实存在不足。
不过,在我们专注的区域,主要是贵州、河南、安徽、湖南、云南这些地方,知名度还是很高的,我们的销售也很好,例如在贵阳的繁华步行街,100米内有4家门店,而且盈利都是很强的。
《老板周刊》:只有面摊开了,才有可能成为公众熟知的品牌,拉动销售业绩。对于这方面的规划,是否方便透露?
黄其焕:实际上,我们产品目前的价位体系还是中等偏上的,一双鞋子约500元的占据主流,300元左右和800元以上的占了20%,走的是专卖店体系,市区、城区的一二级路段,但利润空间还是越变越小,因为成本高了。
如果坚持现状,只会越过越难,所以我们今年会有大动作,一是签约明星做代言,二是启动媒体推广。尤其是推出明星代言人,将是休闲鞋业界的一个先河,我很看好,在资金方面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前期投入肯定很大。
争当细分领域老大
从最初的“边线鞋”起家,设计师出身的黄其焕始终秉承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既然胳膊拧不过大腿,就做好胳膊能做的事,做专做精”,差异化的产品概念之外,坚定地巩固重点市场区域,抓牢目标消费群体,耕种好自己所擅长的一亩三分地,远比多元化的扩张来得重要。
《老板周刊》:我注意到,你们公司喊着“边线鞋专家”的口号,但实际上产品所占的比重并不大,这是不是在玩概念?
黄其焕:我觉得理解为“拳头产品”更适合,有自己的特色,并已经被市场接受,就像服装领域的“中华立领”一样,并不代表只生产这种产品。
一般而言,鞋服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更多的是体现在一两个细节设计,和由此引出的概念系列;对于产品科技含量方面的优势推介,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老板周刊》:还有一点,你们公司的产品,在福建省基本上看不到有销售。
黄其焕:这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上面说到的“近香烧不香”,对于身边企业的产品,很多人不以为然,我们干脆就不做;第二是避开竞争,不仅在福建,在浙江、广东,我们也都没有门店,因为这三个地方是制鞋大省,竞争也就特别激烈,如果开店的话,为了维持门店的生存,很容易就贱卖了产品。
不过,我也开始考虑,要在福建省内,选几个地方,开形象店,不然省外的人到了福建看不到我们的门店,搞不好会以为没有这家公司。
《老板周刊》:对于自己所处的行业地位,你是怎么看的?
黄其焕:如果放眼全国,从企业实力和规模看,很难排得上位置。但我觉得问题应该这样看,百丽在女鞋方面是巨无霸,浙江以配西裤的传统皮鞋为主,广东则以贴牌生产见长,在福建的时尚休闲鞋领域,要说做品牌,我们还是独一无二的。
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市场细分也在加剧,通吃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也就是说,我们的机会在于,争当某个细分领域的老大,例如边线鞋老大,能把握的商机也很大。
《老板周刊》:要寻求突围,明星代言和品牌推广,你是如何筹划的?
黄其焕:要牢牢抓住我们的目标消费群体——20到35岁的都市年轻人,至少中等收入群体。这部分人群,生活的压力有点大,在性情方面有点叛逆,需要释放压力;同时,我们邀请的代言人,会是歌星,风格和个性会比较另类,但通过高亢的歌声吼出来,排解释放心理压力,或是受叛逆年轻人追捧的乐队,也有可能。
签约代言人最近就会敲定,最重要的是会有大量的配套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个品牌。
“一条线”绝活
“ERP”看着挺美,要真正推广下去是颇为头疼的事情。步入品牌发展正轨的劲王,从公司总部到网点终端的“一条线”管理局面已经悄然成形,背后是黄其焕从2007年开始的努力,以及逐渐形成套路的推广绝活。
《老板周刊》:怎么把ERP系统根植到终端门店,这个问题让很多老板头疼,但诱惑力又很大。你是怎么看的?
黄其焕:关于这个系统的好处,估计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也想要去做。在2006年前后我接触了这么个概念,非常受震动,2007年就开始着手进行,过程真的很艰辛,原因很简单,代理商和分销商不乐意。
但是对于公司来说,这很重要。传统的管理模式,分销商从省代拿货,省代手动记录,传回公司要求补货,但实际上很多产品只是移库,并没有销售出去,这可能造成大量的库存,而且没法及时掌握哪些产品更受欢迎,对设计、生产都是很大的牵制。
《老板周刊》:代理商和分销商为啥不乐意?你又是怎么说动他们的?
黄其焕:不乐意的原因很多,具体的不好说,归根结底是跟利益挂钩的,要保证持续、健康的盈利,但在很多人看来,尤其是加盟店,会认为这是一种控制手段。
要说动他们,关键要让他们明白两点:一是这套系统能保证他们有钱赚,而且是稳定的;二是安装这套系统,并不是为了控制他们,而是增强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既有市场潮流改变的风险,也有同行竞争的压力。
《老板周刊》:能不能讲一讲比较具体的做法?
黄其焕:这个还真不好说,毕竟每个企业都不同,从我的经验看,主要有三方面工作。第一是系统的安装费,每一个网点都要几千元,这笔费用由公司全额承担;第二是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我请了阿迪达斯的一个经理,给代理商、分销商做培训,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案例;第三是抓住改革的时机,现在代理商的竞争压力也是很大的,平时可能不乐意,但在销售出现困难的时候,接受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
《老板周刊》:突破口在哪里?这几年进展如何?
黄其焕:准备了两年,到2009年才在河南郑州安装了第一个网点,不过接下来就顺利了很多,到目前已经安装了200多个网点。这有点像多米诺骨牌效应,现在开始有代理商、分销商主动提出要安装了,估计到明年底可以把全国的1000多个网点都覆盖到。
《老板周刊》:从目前的情况看,效果如何?
黄其焕:已经安装的网点,每卖出一双鞋子,什么系列、款式、型号,都会传到公司,公司汇总后就可以掌握每个区域、整个市场的销售情况,这对公司的研发设计、物流配送和库存消化的好处毋庸置疑,已经形成了“一条线”的联系。
《老板周刊》:你已经摸索出来的这些套路,可以复制到其他企业吗?
黄其焕:我觉得可复制性不强,这跟代理商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那些规模大、实力强的代理商,他们有自己的管理系统,要改变很难,也不一定合适。
□人物印象
穿了裤头在游泳
沃伦·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四年之后,那股ERP热潮逐渐消退,执掌这家休闲鞋企业的设计师黄其焕,被证明是穿了裤头的,公司的研发设计、销售物流、内部管理等已经走上了比较稳健的轨道。但对于当初说服各路代理商的做法,有料却不肯细说,在记者的逼问之下透露了一些,也没有生气甚至大发脾气,而是挠挠头,往沙发里一躺,“你看我这记性,怎么就他的想不起来呢?”略带一点玩笑式的无赖,让人完全没了脾气。
在采访中,黄其焕特意向记者感慨了两点。一是每年的衣服都是新品,“今年太忙,没时间去买,夏服还是去年的”,这让已经45岁的他感觉有点郁闷,腰包能保证富足的生活,30岁的心态应该是紧跟潮流,尽量离过时的远一点;二是向记者介绍新办公楼的设计图,办公室、会客室、会议室等,“很快就搬过去了”,还有要在里面做的事,没有不靠谱的感觉,更多的是充满激情的二次创业感言。
有一颗年轻的心,做一些成熟的事,会少一些笑话,就像穿了裤头在游泳。(本网记者 徐锡思 谢向明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