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脱实向虚”成两会热门话题 投资方向是?怎么投资?
“脱实向虚”是当下中国经济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近两年各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两会开幕第六天,防止金融业务“脱实向虚”已经被多次提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谈及过往资金的“脱实向虚”,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原行长杨凯生都认为,主因是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远远低于虚拟经济。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工商联副主席左晔直指实业家“转型”金融家,得益于虚拟经济“讲好故事”就有高估值和资金追捧;而传统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要到资本市场去,首先要有市盈率才给估值。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老大难问题,最重要的是中小微企业很难获得大量的信贷支持,这种习惯和氛围造成了很多做实体的人信心不足,所以造成了“脱实”。他还指出,这背后也有金融市场不健全的因素。
“脱实向虚”的结果就是资产泡沫和虚拟经济过热。左晔表示,二级市场充斥了大量的投机和炒作,资金根本没有流向需要资金的实体产业,这都背离了资本市场的初衷。他举例道:“南方一个很知名的服装企业戏称,3万人的服装企业干不过3000人的地产公司,3000人的地产公司干不过300人的金融公司。”
对这一现象应该如何纠偏?全国人大代表、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对金融机构提出两个要“千方百计”做到的事情。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保持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避免大起大落,控制货币资金大规模流向资产泡沫领域;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和疏导金融之水流入实体经济之田的渠道,特别是要找到金融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的着力点。
在执行层面,《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提出,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国有大型银行要率先做到,真正做到“下沉重心”。
作为实体经济中民营企业的代表,杨元庆从不同角度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杨元庆建议,今后在制定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划时,进一步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在科技创新计划中要充分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等。
二是大力改善金融服务,引导资金更多进入实体经济。杨元庆建议,大力发展依托大企业的产业链金融;建立基于制造业核心企业数据的企业信用管理体制与信息平台;进一步拓宽企业发展直接融资服务的平台和通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
和左晔一样,杨元庆也提及了金融市场不健全的问题。他指出,跨境金融服务发展滞后一直是阻碍企业“走出去”的一道坎。伴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海外新兴市场成为企业发展的“蓝海”,企业步伐大大加快。金融机构应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不过,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坦言,“脱实向虚”是银行业发展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他引用数据表示,目前中国银行业体系资产总规模已达到33万亿美元,欧洲银行业规模为31万亿美元,美国为16万亿美元,日本只有7万亿美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