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中国精准医疗 资本争夺、泡沫、争议并生
争议精准医疗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是伴随争议的,精准医疗也不例外。2016年5月,魏则西事件将免疫治疗相关公司卷入漩涡。免疫治疗概念股在资本市场中受挫。
A股市场受冲击最多的莫过于中源协和(600645.SH),公司曾公告称拟定增募资15亿元收购从事细胞免疫技术治疗的“上海柯莱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随后,卫计委也召开紧急会议明确,要求细胞免疫治疗须停止应用于临床治疗,而仅限于临床研究。卫计委的规定对于市场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免疫治疗市场信心的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
2016年10月底,关于精准医疗的效果以及是否泡沫化的争议在业内广受关注。肿瘤精准医疗被发表在《自然》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两篇文章推上了审判台,被指“精准策略没有给大多数肿瘤病人带来好处,肿瘤的精准治疗仅仅是一个待证明的假说。”这一观点在国内医疗界引起极大争论,有赞同者也有反驳者。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精准医学重要推动者詹启敏发声说,“靶向治疗在有些肿瘤中已经展示出非常理想的疗效,尽管目前的靶向药物还较少,未来一定是精准医学的重头戏。但今天的靶向治疗不是精准医学的全部,肿瘤精准医学治疗应是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各种治疗方式综合运用。”
也有从业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肿瘤精准医疗,不是光测了基因突变,用了靶向药,就能立刻实现的,还需要很多配套科研成果,比如药物精准输送系统,肿瘤细胞精准识别,多种治疗药物的研发,大数据疾病智能预测模型的建立等,需要同时转化,才能形成效力。写(批判)文章的人显然是把精准医疗的挑战和机遇想天真了。
基因产业是否有“泡沫”?只能说基因产业的发展还将经历爬坡向上的过程,资本的泡沫也会被挤压而有所回落。从行业发展来看,确实处于非常早期,行业还处于教育市场的阶段,决策者、投资者、公司从业人员、医生和患者都需要教育。
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给基因治疗单基因遗传病带来曙光,也让中国学者韩春雨在2016年备受争议。
5月2日,《自然》系列顶级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中文名《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韩春雨副教授题为《DNA- 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gregoryi Argonaute》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韩春雨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后者被称为“造物主之手”的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近些年来一直是诺贝尔奖的热门。
但2016年7月,方舟子公开发文质疑韩春雨“诺贝尔奖级”实验成果存在“不可重复复制操作”的问题,暗指韩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实性。
直到2017年1月19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新声明称,期刊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我们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看来,关于韩春雨团队的NgAgo-gDNA技术的争议还将在2017年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