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信贷监管被指存瑕疵 民营粮企巨额骗贷私改资金用途

经济参考报   2016-10-14 09:16

  今年4月份以来,河北省保定市发生多起民营粮食购销企业涉嫌骗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称“农发行”)贷款事件,涉及金额约16.7亿元,或将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业内人士指出,骗取贷款是民营粮食购销行业的“潜规则”。农发行在企业资质审核、信用评价、资金审批和监管等方面存在诸多隐患,部分民营粮食购销企业利用银行制度漏洞获取“信用贷款”后,将资金投向房地产、期货等行业。今年以来,出现了部分粮食企业出现亏损后拒绝偿还贷款的情况,给国家专项支农资金带来了较大风险。

  虚构粮食购销合同骗取贷款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接到群众报料称,徐水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通过制作虚假粮食购销合同从农发行徐水区支行获取“信用贷款”后,违规在粮库用地上开发房地产,且拒绝偿还银行贷款。

  据悉,近年来,作为农发行总行的“黄金客户”徐水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不断扩大粮食收储规模,先后成立唐县润恒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和中恒泰达粮油贸易有限公司。

  “徐水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的领导提供了大量居民身份证信息,并告知当日粮食购销总数量,该公司会计则按照这些材料编造假的过磅单和对应的收购发票。票据中,客户名称和交粮数量等内容都是假的。”知情人赵某透露,“该公司领导对造假的原始材料十分谨慎,编好票据后就让财务会计将其撕碎销毁。”

  记者通过多个渠道获取了徐水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部分未销毁的粮食交易单据,并进行了追踪调查。其中,一份单据显示,保定市徐水区仁里村村民张洪曾于2015年6月15日向徐水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销售小麦1564公斤,单价2.34元/公斤。但记者到张洪家核实时,张洪告诉记者,“我没有到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卖过粮食,我都是卖给村里的粮贩子。”

  中恒泰达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在国税系统的纳税单据上显示,徐水区大因镇于迪城村村民于广林曾于2015年12月10日销售粮食3708公斤,单价1.6元/公斤。但于广林的父亲于安柱告诉记者,“他常年在外跑运输生意,很少回家。2014年,家里的地都承包给了同村村民。我们家已经不种地,更没有到中恒泰达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卖过粮食。”

  记者在中恒泰达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看到,其在粮库用地上以“职工公寓”名义建起了数栋住宅楼。据群众介绍,2015年,该公司就开始对外销售商品房。但由于该项目五证不全,在工业用地上开发房地产,已被政府叫停。

  记者从农发行保定分行了解到,今年4月初,该行工作人员对到期贷款进行清查时发现,徐水志信粮食贸易有限公司、徐水双隆粮食贸易有限公司、安新金谷仓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唐县润恒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无法及时偿还贷款,涉及金额约16.7亿元。银行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请保定市政府协助调查。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中央气象台:近期江南华南贵州等地多降水和
  • 长线游、县域游、主题游等持续升温 假期文
  • 特朗普称将对所有在外国制作的电影征收100%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