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持续低通胀成全球央行“大公敌”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推出了数轮量化宽松(QE),并将基础利率降至接近0的水平。然而,本该担心的通胀没有出现,如今持续低通胀、甚至是通缩风险却成了全球央行的头号公敌。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10月的《全球经济展望》(WEO)报告。在第三章中,IMF表示了对于全球广泛的国家和地区通胀下降的担忧。“截至2015年,在由120多个经济体组成的广泛样本中,85%以上的经济体的通胀率都低于中期预期水平,其中有20%的经济体实际上处于通缩状态。”
IMF认为,当前通胀预期尚未受到很大影响。不过,在利率接近零的经济体,货币政策对付通胀持续下降的有效性可能在不断减弱。IMF呼吁相关各国,需要实施恰当的政策组合措施,以避免通胀预期下行,进而损害经济活动和就业。
通胀普遍下行
“大衰退”之后,通胀处于低水平且不断下降,这是各个国家、各个部门、按不同指标衡量都普遍存在的现象。
IMF研究发现,可贸易消费品(如汽车和电视机)的价格比服务(如通信和金融服务)的价格更明显地体现出通胀的这种下降。此外,通胀水平的下降主要是由本国经济产能持续闲置(因需求和增长疲软)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的。IMF的研究还发现,大型出口国的工业产能闲置可能压低了全球可贸易品的价格,从而导致通胀下降。
至于近期通胀下降的驱动因素,2014年以来石油价格的大幅下跌是部分原因,但在多数发达经济体,最近也包括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核心通胀(剔除食品和石油价格)也降到中央银行的通胀目标以下。尽管所有部门的通胀水平都已下降,制造业生产者价格比服务业价格下降幅度更大。
对此,IMF也表示,在发达经济体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需求疲软和持续的经济产能闲置导致了近期的通胀下降。但进口价格低迷也对压低通胀起着重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但这项研究指出,进口价格下降对国内通胀的影响还与主要大型经济体的工业产能闲置有关。
的确,在一些大型经济体(IMF认为特别是中国),可贸易品部门的投资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强劲增长,这是基于对全球和国内需求的预测,尽管事后证明这种预测并未实现。“这些经济体由此产生的过剩产能对可贸易品的国际价格造成下行压力,总体上意味着世界其他地方的进口价格下降。”报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