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进出口增速大幅回升 外贸持续回暖尚需政策落实给力
外贸难言持续回暖
海关调查显示,8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4.7,较上月回升0.9,表明四季度出口压力有望减轻。
业内人士认为,后续出口改善仍主要依赖于成熟市场,且人民币小幅贬值可能对出口带来一定积极作用,但补库存周期能否支撑进口持续增长仍需观察。受去年低基数因素影响,预计9月和10月进口数据可能还会相对好转。
连平表示,近期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出口经理人指数、中国航运景气指数和中国航运信心指数纷纷上升,出口形势缓慢改善。但受到美国大选、英国脱欧、难民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外需环境复苏仍存一定不确定性。
未来部分月度我国出口有望保持正增长,但难以显著反弹走高。
进口方面,连平表示,全球经济整体复苏进程缓慢,包括原油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缺乏持续回升动力,预计仍将在低位震荡。由于去年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计算基数的降低有助于进口价格同比降幅的收窄,价格因素对进口数据的影响逐渐减弱。从国内因素看,钢铁、水泥等行业去产能力度加大,将影响到铁矿石、金属原料、原油等产品进口需求。基建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提振对进口的需求。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稳增长政策加大力度及外贸促进政策的发力,消费产品、紧缺产品及关键资源类产品的进口需求较强。综合判断,进口价格对进口增速的下拉影响逐渐减弱,进口量保持稳定增长,未来进口增速有望正增长。全年进口负增长的可能性较大,但降幅将低于去年。
专家认为,近年来,国际上出现逆全球化、碎片化力量。贸易壁垒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成为影响全球贸易的重要不确定因素。在此背景下,对全年外贸形势不可过于乐观。下一步应加快国内外贸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商务部部长助理张骥明确,下一步,商务部将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继续研究加工贸易差异化政策,扩大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市场采购方式的试点范围等。通过推动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切实为企业减负助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推动外贸企稳回升。
海关总署日前发布政策措施,针对我国外贸企业融资成本高、退税周期较长、口岸执行标准不一等问题,自9月起,实施五项涉及外贸发展的新政,包括《出口退(免)税企业分类管理办法》、扩大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试点、加工贸易审批后手(账)册填制方式变更、商务主管部门取消加工贸易合同审批以及全国海关实现关税征收“一网通”。业内人士预计,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望进一步便利我国进出口企业的经营,提振对外贸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