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开千万级罚单 非银支付市场清理整顿再升级
防范风险为监管底线
观智库发布的《2016-2018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趋势预测专题报告》显示,中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速,2015年同比上涨55%,涨幅比2014年高4.4个百分点。预计未来三年,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交易规模涨幅将有所放缓,2018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交易规模或将达到33.51万亿元。
而当前风生水起的非银支付市场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乱象,风险事件频发。部分支付机构风险意识薄弱,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机制缺失,安全控制措施不到位,对消费者的信息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将相关风险引导至消费者的银行账户。
权威部门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8月,央行全系统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部门受理的网络支付类投诉占互联网金融类投诉的95.06%。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在2015年底正式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支付账户实名制为底线,对支付机构从事业务的范围给予了明确限定,划定红线,引导支付机构去“银行化”,进一步回归“小额支付”和“通道”的本质。
与此同时,一批没有支付牌照但是通过支付公司进行业务拓展的“二清”公司的乱象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密切关注。有媒体报道称,此次易宝支付被处罚就和“二清”公司套现跑路有关。所谓的“二清”公司,是针对一清机构而言的。即结算资金经过一次清算后,先转至二清机构开立的第三方账户,再经由该第三方账户处理后,结算至商户的收款账户。因为“二清”公司的账户、资金等完全脱离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管,其蕴藏着巨额套现的金融风险,容易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此前公开表示,要有效解决“二清”泛滥的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不论是罚单频开、还是牌照审慎续展的行为,都显示出监管部门对支付市场加快推进清理整顿、净化行业发展环境的决心,未来非银支付市场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将更为规范。
央行也表示,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央行将重点做好对现有机构的规范引导和风险化解工作,防范出现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为底线;健全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加大专项治理和执法力度,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记者 张莫 实习生 杨一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