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对PPP项目观望多出手少 准入门槛是阻碍之一
不好投——
融资难融资贵,项目回报率低,价格调整机制不完善
有的项目想投没得投,有的项目能投却不好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融资是PPP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一棒,然而这一棒时常“掉棒”。接受采访的企业家和专家普遍认为,当前PPP项目存在融资难、融资贵、期限错配等问题,而且对民营企业来说这些问题更突出一些,需要着力解决。
融资难让民企投不起。东方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左志介绍,很多金融机构还没有推出专门针对PPP模式的信贷政策和金融产品,基本上还在沿用原来的贷款办法和条件。现在PPP项目操作中,政府已把项目付费或者补贴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也经过了人大决议确认,但很多银行还提出来需要股东担保、资产抵押,特别是针对民企。
为多个PPP项目提供过法律服务的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方玲认为,PPP是典型的项目融资,贷款偿还以项目未来现金流为保障,银行对项目发起人其他资产基本没有追索权,金融机构不能简单沿用“以抵押担保锁定风险”的方式进行风险管理,金融服务模式亟待创新。
“融资方式比较单一,还是以银行贷款为主,这是PPP项目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孟春认为,缓解当前的PPP融资难题,主要应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推动融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另一方面推动融资方式多样化,比如在项目公司组建阶段,可以吸引各类基金直接投资,或是使用公司债、发行非公开定向债券等工具获得流动资金。
除了融资难,融资贵同样突出。
陈先生告诉记者,市政工程业一般的民企融资成本在8%左右,规模小点、实力弱点的往往在12%以上,而不少PPP项目回报率也就在6%—8%,不少民企“玩不起”。
收益率偏低也直接降低了PPP项目对民企的吸引力。
采访中,民营企业家说,一些地方推出的PPP项目清单,几乎都是收益率极低的公益、准公益类项目,让民企很难有“胃口”。东南某省一个沿海城市,政府拿出的PPP项目清单全是图书馆、展览馆等纯粹靠政府付费的项目,当地有企业看后说:“这种项目,请我都不去,更何况还要招标了。”
在这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理由。中部某省一位市长告诉记者,近年来,为支持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建设,国家推出了专项建设基金,由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提供中长期政策性贷款,年利率往往能低一两个百分点。“如果不引进社会资本,政府完全可以申请这种贷款自己做。现在采用PPP模式,那社会资本的回报率自然也不能太高。”
价格调整机制滞后也让民企心里没底。不少民企对投资水务、铁路货运等领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我国水价、铁路运输价格还属于政府定价或指导价,调价机制不灵活,项目盈利前景不明,企业因而不好出手。
专家认为,与物价指数等挂钩,准确反映成本变动,是PPP项目实施中公共部门与社会资本争议的焦点之一,因此建立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非常重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