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部数据的阴谋与阳谋:USDA供需报告受质疑
作为国际农产品价格风向标,美国农业部(USDA)的供需数据一直让人“不太放心”。
上周二,美国农业部公布的5月供需报告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将主要农产品价格“炸”上了天:在报告数据意外利多的情况下,美盘带动国内农产品期货大幅上涨。
报告将美国2016/2017年度大豆年末库存预估调为3.05亿蒲式耳,大大低于此前分析师平均预估的4.05亿蒲式耳。“这超出了很多机构的预期,对美豆来说可以称得上一大利好。”市场研究人士称。
美国USDA报告的“变脸史”上,经常伴随着中国人的吃亏。此次异动,不免让心有余悸的市场人士引起不好的联想和猜测。“USDA的这种调整意图很明显了,格局可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又要被动了,中国每隔几年就要面对这样的被动局面。”上海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研究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USDA供需报告受质疑
最近一次的“受骗”发生在三年多前。
2012年8月10日,美国农业部发布最新一期的世界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在油籽一章,美国农业部预测2012/2013作物年度产量仅有27亿蒲式耳,减少3.58亿蒲式耳,受减产影响,美国大豆平均价格预计将上涨至每蒲式耳15-17美元,每蒲式耳预计上涨2美元。
此报告一出,中国开始出现恐慌性大豆抢购,贸易商们囤货待涨。其中很多货源来自美国农民和公司。但三个月后,USDA公布的预测中,产量不但没有减少还有所增加,大豆的平均价格也回调到每蒲式耳13.90-15.90美元。
在这次风波中,美国农业部被认为通过操纵世界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中的大豆产量数据,哄抬大豆价格,高价卖大豆给中国,中国企业大受其苦,许多压榨企业被迫倒闭或被外资收购。据业内人估计,仅黑龙江一地临储大豆的亏损金额就在5亿元左右。
无独有偶,向更早时间追溯。2010年下半年,美国农业部发布了著名的“2010年10月报告”。报告中,USDA极力看多,当月的玉米产量预期较9月剧减了将近5亿蒲式耳,库存预期也削减了超过2亿蒲式耳。而三个多月后的预测则显示,美2011年玉米种植面积将增至9200万英亩(约合3720万公顷),玉米产量也将达到创纪录的137.55亿蒲式耳,这两项数据都较上年度大幅增长。
这在业内被研究员调侃为“翻脸比翻书还快”。
此外,有业内人士统计称,2008年11月、2009年3月、2013年3月和8月都出现过这种情况。“这种伎俩美国农业部早已使用多次了。”
“个人认为USDA预期新年的美国玉米产量和面积大幅提高或许是出于某种目的。”南华期货分析师何琳表示。
业内人士猜测,或许这种“多空转换”的行为是在“配合”市场主力资金。
事实上,此前USDA立场的中立性已经饱受质疑。2004年著名的“大豆风波”中,CBOT大豆价格的暴跌中,大量中国大豆加工企业高位采购,并在随后的价格回落过程中由于无力支付货款或高成本带来的巨额亏损而陷入危机。国际大豆供应商大举收购国内大豆压榨厂家,合资企业成为我国油脂产业主体。
“大豆风波”中,USDA发布的权威基本面数据和基金的“顺市”炒作对大豆期货价格进而现货价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国际基金高位狩猎中国”、“中国高价进口美国大豆”、“高价令中国多花费数亿元人民币”、“中国企业签订购买合同后价格就下跌”等报道见诸2014年的各大媒体,“美国阴谋”站在舆论风口。
2008年,国内大豆产业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再遭重创。“与高盛一样,USDA报告总给人虚虚实实的感觉,但其预期调整只会给行情带来短暂的影响。价格波动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某个机构的一纸报告,全球供需基本面才是根本原因。”有业内人解释说。
一场新的“围猎”?
在USDA报告是否操纵价格的“口水官司”中,国际贸易则是立场的来源。
在全球大宗农产品贸易中,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中美两国企业开展谈判。
2001年加入了WTO后,中国经济发展大大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2008年至2013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额翻了一番,每年的销售额达到了260亿美元。中国取代日本、墨西哥和加拿大,成为美国农产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场。
据扑克投资家相关报告,中国已成为谷物净进口的国家;油籽、油料和棉花,这些都是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纺织业对作为原料的棉花和羊毛纤维制品的进口需求也在攀升。
中国还是全球大豆最大的买家,占据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大豆贸易量,而大部分是从美国及南美进口。
业内人士解释称,从美湾或者南美装船到国内港口的大豆货船运输时间在40-45天,在运输期间,国内豆类期货价格跟随外盘走势波动,如果在装出之前就敲定大豆成本价格,大豆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之后市场价格可能已经大变。如果没有进行严格的套期保值,价格风险较为突出。
在眼下的国际大豆价格上涨过程中,有媒体报道称,去年我国进口大豆8200万吨左右,创出历史新高,今年的进口量预计在8500万吨左右,将再创历史新高。今年虽然国产大豆面积增加较多,但预计产量仅在1200万吨左右,国内需求将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际大豆价格上涨将让我国油厂与大豆进口贸易商成本增加,一些中国油厂采购的大豆如果尚未点价,那么只有接受当前的高价大豆,损失肯定是比较大的。而随着中国油厂大豆压榨成本的提高,下游产品整体价格水平将上升。最终消化价格上涨风险的将是国内终端消费者。
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美国与中国成为彼此无法忽视的对手方。
但美国农业部官员表示,他们发布的农业部报告不牵涉美国人自己的利益,也没有预设任何立场。但他们给出的理由显然没有获得中国研究员和企业的信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