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8个被连夜撤销"全国劳模"名单 不少劳模因腐败入狱
他们怎么了?
据新华社的报道,此次表彰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工作一线,特别要保证工人、农民在推荐人选中有较大比重;明确东部农民工较多的省市,应有一定数量的跨省市工作的农民工;提出妇女和少数民族人员应占一定比例。
在公示的2968人中,企业一线工人占67.5%。其中,在2064名全国劳模中,企业职工和农民占到总数的69.5%。其中,企业一线职工占企业人选的67.5%,比规定比例高10.5个百分点,比上届提高5.1个百分点;企业负责人占企业人选的16.9%,比规定比例低了3.1个百分点,比上届降低4.3个百分点;农民工占农民的30.4%,比规定比例高了5.4个百分点,比上届提高17.7个百分点。
之前,对于评选办法中的第一条:在企业发展生产,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舆论就颇多微词,认为容易造成“都是领导当劳模”的评选结果。
所以,这一届向一线劳动者倾斜,意图非常明显。也是中央对劳模评选的一个新思路。当然,也有人认为,党的正风肃纪开展以来,领导干部低调很多,这些社会荣誉推脱不少,这可能也有部分原因。
我们反过头来看这个被刷下去的18人名单,有17个人都是某公司的总裁、总经理,远远高于企业负责人16.9%的占比。
一票否决
对地方和个人来说,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是一种值得骄傲的国家荣誉,而且享受退休后100%的工资收益,还有不少医疗、修养的国家待遇。所以竞争很激烈。地方上把一道关,最终还要中央这边牢牢卡住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就是关键环节的“一票否决”制。
岛叔翻了一下,这些原则对企业负责人尤其卡得很严,这也是对之前全国劳模中过多企业老总的一个纠偏和限制。归纳起来还挺多。
比如,凡存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党纪政纪规定等情况的,pass;对违反工商、税务、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用工等方面规定的企业,其负责人pass;对于伪造身份、事迹、未严格按照评选规定程序推荐的人选,pass。尤其是明确,2010年以来有违反企业用工规定,无故拖欠职工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问题的企业,其负责人更是没戏。
此外,上了有关部门的经营异常名录和税务信息系统黑名单、社会信用黑名单黑名单的企业,pass;对推荐的企业负责人实行部门核查,还要统一征求环境保护、税务、工商、安全监管等部门意见;对在机关事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的,统一征求纪检、监察和干部管理部门意见;对地方推荐的中央垂直管理单位(含中央企业)人选分别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但即使过了这几关,还有公示期间的群众意见。举报的,有意见反映的,也应该很难通过公示。
看到这,你也能大体猜出这些人物落选的大体原因了。
意义
在中国,“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因此,从建国以后,“劳动人民”这字样频繁出现在政治话语中,成为中国特色的政治标语。当然,建国初期,对劳动人民中的杰出代表——劳动模范,给予了政治上、精神上最优厚的待遇。当时整个社会也是崇尚“劳动最光荣”,因此,劳动模范在整个政治架构中,是一个非常令人羡慕的国家荣誉。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价值观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动,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其中就有对“劳动”的重新认识。建国后推崇的老老实实干活,做一个岗位的螺丝钉的“劳模精神”,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显得落寞。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头脑灵活、有手段,往往成了社会的赢家。整个社会对成功的评价体系正在转移,会不会赚钱是成功的唯一标准。而之前一辈子在一个岗位上诚实劳动的,反而被社会遗弃。
岛叔记得有一部片子《芳香之旅》,范伟和张静初主演,就是讲述了一个劳模的遭遇。从风光无限,到落寞凄惨,折射出一个变革时代背后深刻的价值观变迁。
所以,时隔36年,中央再次高规格纪念表彰劳模精神,期望在全社会重树“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可谓是对价值观的一种回归。
因此,此次劳模评选显得更有意义,因为它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标杆。
文/独孤九段
数据整理/小野妹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