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 水价上涨成为普遍现象
焦点三:水价调整能否带来水质和服务的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沈大军说,现在很多用户反映水质不好,水价调整以后是否可以改善或解决这个问题,让老百姓满意,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水价调整带来的好处,也是水价调整的目标之一。
专家认为,“水十条”提出的水价改革,是为了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修复费用的价格与收费政策,也是筹集治污资金的重要手段。不少居民关心的是水价里包含的各项费用是否真正用到了实处。
目前,国内水源地原水质量不容乐观。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表示,“水十条”要求政府把水源地的水质、自来水厂的水质再加上家里水龙头的水质分阶段地向社会公开,这将倒逼政府增加水源地保护和应急水源建设投入。
与此同时,多年来政府在自来水设施和管网建设上欠账不少,不少城市的老旧小区管线“跑、冒、滴、漏”严重,也给阶梯水价的意义打了折扣,这也需要付出更多成本进行维护。
记者在2014年北京市发改委公示的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数据发现,在20.47亿元的生产成本中,不含人工成本和折旧费用,涉及直接提高水质和管网建设水平的成本仅占不到三成。
傅涛认为,目前我国水质监管存在体制性缺位,服务监管也有待加强,这也是这几年多地发生公共用水安全事件的原因之一。“建议政府财政专项列支,集中完成水表改造和管网更新投资,为阶梯水价解压。同时加强保障用水安全、提升用水质量和服务。”
焦点四:水价改革能否促进节水?
阶梯水价的基本特点是用的越多水价越贵。记者发现,在绝大部分城市的水价调整听证会上,政府主管部门都提到,依靠执行阶梯水价激励全民节水。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河说,实施阶梯水价确实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节水意识和节水行为。
记者从江西洪城水业公司了解到,在南昌实行阶梯水价后的首个夏季用水高峰期,南昌市“一户一表”居民月均用水量为10.02吨,与上年同期下降了1.05吨,月平均用水量下降10.5%。江西洪城水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数据来看,每月用水超过30吨的家庭仅占居民总数的0.71%,“这说明,通过价格调控,居民节水意识确有提高。”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认为,水价提高对节约水资源的意义,对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含义。马中说,居民用水在所有用水户中占比最小,中国一年用6000亿吨水,60%是农业用水,25%是工业用水,居民用水仅为百分之十几。对居民用水而言,提高水价对水资源节约的影响有限,更大意义上是促进大家的节水意识。
记者采访的一些居民认为,对超量用水甚至可以实行惩罚性收费。去年北京水价调整听证会上,在顺义区社区工作的田怡说,“我做了很多调查,发现小区里没有一个家庭一年用水量达到阶段三的标准。如果达到这个量绝对属于浪费用水了,这样的用水量15块钱一吨都不多。”
(原标题:多地密集执行阶梯水价,有地方上涨逾70%——聚焦水价改革新信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