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阜新矿业9年前发生孙家湾矿难事故 致214人死亡
“人海战术”造成重大伤亡
规模顶多只能算个中型煤矿的孙家湾矿,怎么能一次死那么多人?国务院事故调查组专家的一致看法是,井下作业人员过多。出事当天,该矿井下矿工竟有574人。仅150多米长的3315工作面就有70多人,相当于不到两米一个人,事发后全军覆没。
周世宁认为这是典型的“人海战术”。他说,这种工作面,以这个矿的机械化程度来看,只要十几个人就够了。
解释这种状况时,当地政府一位负责人说,阜新是个贫困地区,下岗职工多,而煤炭资源又趋于枯竭,煤矿正在萎缩,所以只好“两个人的饭三个人、四个人吃”。
这也许是一个客观原因,但只是问题的一面。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一位官员说:“正常来说,煤矿的开采、掘进、维修各工种应该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交替作业。而孙家湾矿工作面安排得过于密集,在这种情况下,巷道受开采影响太大,不得不经常维修;另外,这个矿的开采和掘进安排得也非常紧张。这样,在一个本来只应有一个工种的狭窄区域里,就出现了多工种人员同时作业的局面。”
孙家湾矿为什么把生产安排得这样紧张?主要目的还是追求产量。这一点,记者在采访中得到了佐证。
多位遇难矿工家属反映,今年春节,孙家湾矿只放了矿工一天假。节前还预先扣了每名矿工300元钱,如果春节期间谁不出勤,就从这里面扣钱,旷一天工扣100元。遇难矿工邱战瑞的儿子邱巍说:“我爸每月才挣1000元左右,再扣钱就等于抢我们的饭,谁敢不去?”
超产的隐患早已为灾难埋下伏笔
记者看到,在孙家湾煤矿的显著位置上贴有“效益至上”的大幅标语。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赵铁锤说,这显然没有把“安全第一”放在首位,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
这个矿是否存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超能力组织生产的情况?接受采访时,一位矿领导说,该矿设计能力是年产150万吨,2004年实际产量148万吨,并没有超产。而记者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了解到,由于部分安全系统布置不合理,该矿150万吨的设计产能至今未通过验收,其核定生产能力只有90万吨。
多位专家认为,超产是这次强度并不太大的瓦斯爆炸造成惨重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发前,为了方便密集开采,孙家湾矿在发生爆炸的3316工作面与邻近的3315工作面之间打通了两条不符合规定的联络巷道,致使两个工作面没有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假如没有这两条巷道,3315工作面的137名死者中有相当一部分遭受波及的程度就可能大大降低。
其实,超产带来的隐患早已为灾难埋下了伏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官员这样分析其间的逻辑关系:产量大幅增加,造成开采和掘进关系紧张;采掘关系紧张,导致巷道布置不合理;巷道布置不合理,就形不成完整的通风系统;通风系统有缺陷,对及时稀释井下瓦斯浓度是非常不利的。再加上管理和技术上的问题,极容易造成事故。
在具体生产层面,超产造成的安全意识松懈的情况更是触目惊心。阜矿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矿工说:“有时候井下瓦斯量大了,工人们说不干就不干?那可不敢,得听领导的。实际上井下领导说了也不算,他得听上面大领导的。要是因为瓦斯量大不出煤了,大领导就会责怪下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