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获通过 解读国际“自贸热”背后原因
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获得APEC经济体领导人会议通过,解读国际“自贸热”背后原因
自贸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双边或多边自贸区(FT-Area),另一种则是国内自贸区,也被称为自由贸易园区(FT-Zone)。
前者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自贸协定,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从而形成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大区”。构想中的亚太自贸区即在这一范畴内。
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通过
后者则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就进口关税而言,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上海自贸区就被视作此类型。
酝酿8年后,建设亚太自贸区(FTAAP)的构想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11月11日下午,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阶段会议结束后,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议记者会上宣布,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获得APEC经济体领导人会议通过。
自贸区建设热潮席卷世界,亚太自贸区概念顺应而生。在APEC秘书处执行主任艾伦•博拉德(Alan Bollard)看来,今年APEC会议上,最重大的议题就是关于亚太自贸区的讨论。
对于中国而言,“自贸区”是当下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也已成为公众视野中的高频词汇。
包括尚在构想中的亚太自贸区在内,正式启动一年有余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浙江杭州提出的“网上自贸区”等,都牵动着国人的目光。与经济开发区、保税区相比,各种形式的“自贸区”似乎来得风头更劲。
国际“自贸热”背后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的同时,以自贸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快速发展。
有专家指出,随着超大型自贸区相继涌现,新的国际经贸规则正在形成,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也因此发生深刻改变。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强调,要“积极参与高标准自贸区建设”“加快与韩国、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会等自贸区谈判进程”。
2013年12月4日,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召开“自贸区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姚坚在会上介绍,我国正在建设18个自贸区,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12个自贸协定。
今年2月的一次例行发布会上,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商务部将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他介绍,今年商务部重点开展的周边自贸区谈判,主要包括中韩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谈判。
相比以上已进入谈判阶段的自贸区,亚太自贸区显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亚太经合组织高官谈践曾表示,当今世界经贸形势面临碎片化趋势,是中方提出亚太自贸区可行性研究倡议的重要背景。
谈践称,由于各自贸区“原产地”规定不一,对很多企业投资造成困难。亚太经合组织把贸易投资自由化作为目标,必须要面对这些严峻问题。建立亚太自贸区正是解决之道。
不可不提的是,在中国大力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同时,美国也正在推进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
一个难以忽略的现实是,目前,有12个国家参与TPP谈判,但未包括中国。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微博])的数据,2010年,TPP 9个成员国的GDP总量达到16.9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27.2%。而这还未将申请加入TPP的日本计算再内。
据《环球时报》引述的韩国媒体观点称,对中国而言,建立FTAAP非常有必要。“一旦把自己排除在外的TPP形成,那么中方每年将遭受1000亿美元的进出口损失”。
然而,如果将各国的自贸区建设热潮都视为单一的经济目标导向,可能失之偏颇。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认为,美国自贸区战略所寻求的并非是单一的经济目标。
他分析,2013年是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年份: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接纳日本加入谈判,启动跨大西洋(13.82, -0.35, -2.47%)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在太平洋与大西洋同时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是首次。下一步,TTP与TTIP很可能会走向统一,从而形成发达国家主导全球经济规则制定权的新平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