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被中纪委灭掉的腐败产业和商品:天价螃蟹和月饼滞销
◎“傍腐败”的企业别再心存侥幸
这些“腐败产业”在中国社会充满负能量。
在经济上,它们多年来靠“特供”、“政府指定”、“送礼专用”的营销路数,获得了虚假繁荣。由于买单者罕有普通消费者,多是公款支出,腐败浪费便成了这种繁荣的附骨之疽。而这种畸形的繁荣,也导致商品价格虚高,从而挤压了普通消费者的正常消费需求。可以说,当大闸蟹成为官商宴席的佳肴、变为天价商品时,它离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也越来越远。
退一步说,“腐败产业”自身也难从中获得真正益处。因为过度依靠“腐败”需求,一旦政策调整,被抽掉来自腐败和浪费的支撑,它们立即就会精神萎靡,站都站不起来。因此,在反腐大潮中,跌落尘埃、被打回原形就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仍然有一些只会靠腐败挣钱的企业和产品,还抱有侥幸心理,期待腐败消费有一天会从“权力的牢笼”里重获自由,希望通过嚷嚷“反腐败影响经济”来扭转大势。
这显然也毫无用处。
首先,这套说辞缺乏说服力。从表面看,反腐确实影响到了一些产业,但相比这点“失”,得到的要更多。因为,“腐败产业”繁荣的大背景下,人们就不得不通过请客送礼、疏通关系来办事,这无疑加大了成本和风险;反腐将这些寻租行为连根刨去,带来的是更多的红利。
这一点,连外媒都看得清清楚楚。彭博社日前的一篇分析就指出,“随着贿赂对商业的拖累不断得到缓解”,中国将从中获得700亿美元的红利。而对这种红利,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守规矩的企业,都很期待。
其次,反腐败不留余地、改革“真刀真枪”已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严查“四风”问题一年来已形成惯例。中纪委今年初举行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就明确提出,将“一年一年抓下去,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地抓,坚决防止反弹”。另一方面,针对每个“腐败产业”,中纪委显然有不留死角、毫不松懈的打算,就连其中分量最轻的贺年卡,王岐山都在不久前的政协常委会议上重申“新年之前抓贺卡”,其他行业的工作力度可想而知。
“腐败产业”已陷入挣扎,螃蟹没有说谎,反腐败的成绩就摆在那里,它的红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