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事业单位工资条增加养老金扣除项 对应金额却为零

2014-09-13 14:57 来源:华夏时报 0

财政短期压力依旧

  众所周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制度的公平性、缓解财政压力,但先涨后缴,从表面来看似乎恰恰增加了财政负担。

  “简单来看,财政的压力不光没减反而增加了,但从长远来看,从退休后的费用来看,财政负担是逐渐减轻的趋势。”上述接近人社部人士同时强调,除了关注财政压力外,最需要关注的是事业单位养老制度一旦改革,对未来整体养老金的平衡以及整个体制公平的影响,这才是此次改革的根本所在。

  本报记者从财政部公布的2013年全国社保基金预算来看:2013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8791亿元,其中财政补贴收入2669亿元,而支出达到16460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相应的财政补贴,养老保险当期会有近千亿的缺口。

  与之相对应的数据则是机关事业单位一旦实施养老金改革,所缴纳的额度即便不能直接作为补充养老金缺口的资金来源,但对于养老金整体的平衡作用依然不可小觑。

  根据人保部数据,中国目前有近千万公务员(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群团机关)、3100多万事业单位人员;这其中,除了部分事业单位人员通过改革参加了养老保险外,其余全部属于财政拨款范畴。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201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6769元,相当于3900元/月/人。

  以此数据作为依据粗略统计:3900元×28%(个人应缴比例+单位应缴比例)×12个月×4100万人=5372.6亿元,其中,单单公务员的缴纳额度就可高达1310亿元。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的矛盾,也就是说改革的目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和企业并轨”,而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标准和企业并轨”。

  “此类改革不是钱的问题,财政也确实不差那点钱,而体制的改革恰恰是涉及人才流动、人才竞争上岗、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的问题。”上述接近人社部人士强调。

  “上半年养老金改革的步伐已经非常大,下半年应是进一步巩固上面的改革而不会再有大的动作出现,比如,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的可操作细则应会出台,但基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尚未完成以及事业单位涉及人员较多等因素影响,此改革的推行难度会比较大。”9月11日,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就目前来看,他们的工资结构尚未有任何变化。

养老金并轨大事记

  ●1986年

  国务院下发多个文件改革劳动制度,其中即包括建立和推行养老保险制度,但主要是解决下岗企业职工的保障问题,和机关、事业单位无关。

  ●1992年

  时任人事部副部长的程连昌指出,要尽快建立和推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把养老保险费用从财政预算中分离出来。

  ●1995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正式确定企业职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机关和事业单位则依旧由国家财政完全拨付。

  ●2000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把“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写进政策方案,但未被采纳。

  ●2003年

  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此后养老金并轨成为社会热门话题。

  ●2007年

  国务院出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

  ●2013年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被写进其中。

  ●2014年

  在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被列入2014年工作重点。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昆明暴恐案实施过程曝光 多地推选头目训练体能
下一条:北京男子行贿民警150万办30余户口 被判刑12年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