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广州夜市啤酒垄断潜规则调查:啤酒“专场”大行其道

2014-05-29 11:07 来源:时代周报 0

厂商鼓励“圈地”垄断

  记者以供货商的身份拨通了一位专营青岛啤酒的海珠区经销商。他向记者透露,目前海珠区的青岛啤酒业务员共17位,他们基本上承包整个海珠区的青岛啤酒批发供应。在广州市十二区均有他们公司的经销商。

  这位经销商向记者透露成为“专场”的好处,除了较低的进货价外,啤酒厂家还有其他更大的支持力度。“一般啤酒的批发价在每支2.9元左右,如果成为专场,我们的批发价可以低至2.5元。一箱啤酒的成本就降低了六七元,某些品牌的啤酒会降低十几元。”他说,平均每个月的销量都有几百箱,相当于节省了成本数千元。

  另有厂家相关人士透露,为了成为“专场”又不至于被指为“商业贿赂”,啤酒厂商会通过奖励、补贴、返点、赠送冰箱等方式代替“专场费”。某些啤酒厂商与大排档经营者约定,只要不让其他啤酒进场销售,则每卖出多少箱本品牌的啤酒,就可获得相应奖励。

  记者来到海珠区宝业路一带的食肆走访,发现上述现象十分普遍。不少啤酒厂商直接冠名店家的外观招牌,店内的冰箱和酒杯均打着厂商的品牌,俨然成为专卖场。一位店家告诉记者,随着天气开始转热,啤酒的销量开始上升,食肆之间的价格战将打得更加激烈。

  记者观察到,部分店家已经率先推出10元4瓶啤酒的超低价吸引顾客。与此同时,多家超市也大打“促销牌”,“开盖中奖”、“买就送”等优惠活动随处可见。其中部分进口、中外合资品牌啤酒也开始放低身段,加入促销战。

  在走访的多家餐饮食肆中,珠江、青岛、百威啤酒名列前三名,市场覆盖率最高的是珠江啤酒,达一半左右。由于广州人更偏爱本地啤酒,所以珠江啤酒依然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随着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不少店家已经放弃了珠江啤酒。而青岛、百威、哈尔滨啤酒在广州市内的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至于国外品牌喜力、虎啤、嘉士伯也在一些大排档里有售,不过数量偏少。

“专场费”或涉商业贿赂

  事实上,近年来啤酒行业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其中啤酒厂商的营销成本已经高于生产成本,反映出啤酒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啤酒的生产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5%,其中麦芽和酒瓶在生产成本的占比中均为30%-40%,而营销成本却占比高达65%,这部分的成本包括了进店费、促销费用、媒体投放、人员工资等成本。

  以青岛啤酒为例,其年报数据显示,自2010年起青岛啤酒的销售费用逐年走高,近四年年均增速约为12%,高于营业收入和公司净利润。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今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华南作为啤酒销售大区,其利润总额同比增长率只有7.8%,而华北与华南利润总额同比下跌幅度均超过两位数。

  此前,青岛啤酒董事长孙明波在2014年中国啤酒年度峰会提到,虽然国内啤酒行业的生产和质量水平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战,包括市场投入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上海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仇少明表示,啤酒厂家给予销售商“专场费”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是以排除竞争对手为目的。他认为,“专场费”是否涉嫌商业贿赂不能一概而论。商业贿赂行为的构成要件有两个,一是不如实入账,即账外给付;二是不是明给,即暗中给付。“如果啤酒厂商给予的折扣和实物如实入账,属于普通的商事行为,否则即构成商业贿赂。”

  啤酒营销专家方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专场费”的出现是行业恶性竞争的结果,啤酒巨头并不是依赖品牌而是资本和势力完成市场扩张,把市场的销售终端变为各自的地盘,实际上是“砸钱圈地”。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淄博市民政局原局长赵希成、司法局原副局长被开除党籍
下一条: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7千米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