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治霾资金缺口大 利益纠葛深法规约束弱
资金尴尬
融资渠道不畅亟待多方合力
在这场高调打响的雾霾“攻坚战”中,各地面临的最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各地治霾的巨额资金该从哪里来。政策画出的万亿“蛋糕”虽让市场垂涎,但对于投资者而言,须看准时机再下手。
环保部相关人士此前明确表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未来5年的投资需求将达1.75万亿元。在环保行业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板块的当下,这一诱人的“蛋糕”着实吊足了市场“胃口”。因此,今年以来每逢雾霾天气抬头,二级市场上的大气污染治理概念股就会持续“飘红”。
但不得不泼的冷水是,尽管“蛋糕”诱人,什么时候能做好,又有谁能率先尝到第一口美味?尚是未知数。因为可能存在的巨大资金缺口,不免影响到人们的信心。
目前,在京津冀各地落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相继出台的同时,除北京高调宣称其未来5年治理雾霾的政府投入将达2000亿到3000亿元外,其他省市均未有明确表态。而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得到的大概说法是:如果全面达到各地方案中拟定的目标,其投资需求都将不比北京少。
在政策制定方的设想中,解决治霾的资金需求将来自污染企业、社会及民间资本、银行、地方及中央财政等多方面。但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在目前环保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并非各个融资渠道均畅通无阻。
国内的环保行业具有很强的公用事业性质,惯例是污染企业每月上缴一笔排污费,具体的治理工作由政府“包办”。尽管近两年来众多地方政府因为财力有限开始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其中,但在环保并未充分产业化的当下,由于体制机制还未健全,未能清晰看到其投资产出效益的民间资本并未抱有充分热情。
唐山一家中型钢企负责人就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钢铁企业普遍处于盈亏平衡点上,其他的诸如水泥、化工等行业情况也差不多,每投入一分钱搞环保,企业就多一分钱亏损。“谁心里都明白,治污减排已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问题是我们每年缴纳的各种税费一分不少,现在碰上年景不好,为什么就不能从政府那适当拿点补贴来把事情切实做好?”他说。
对于污染企业的嗷嗷待“补”心理,燕山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宋来洲对记者表示,这是当前京津冀地区“两高”(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普遍心理,在这种心理支撑下,除非《大气污染防治法》及时出台,能从法律上明确企业的治污责任,形成强力约束,才能倒逼企业的积极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