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中学”学生过万规模堪比大学引起社会关注
怪象3
地方政府背后“撑腰”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超级中学”背后的“超级利益”,固然有学校教职工、尤其是校长们追求名利双收的因素,但地方政府打造教育经济和扭曲的政绩观也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一所“超级中学”往往要吸纳五六千名学生,这就往往需要圈地新盖规模宏大的学校,而动辄上亿元的建设往往带来贪污受贿等腐败的契机,而这也成为一些地方官员大力推进“超级中学”建设的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地方政府是“超级中学”现象的始作俑者,许多地方领导以辖区内拥有“超级中学”为荣,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向中学校长下达招生、升学指标,完不成任务的“一票否决”。因此,“超级中学”现象根子不在学校,在政府。
教育部
“超级中学”违规,必须消除
教育部负责人指出,对于遏止“超级中学”现象,国家出台的多个文件都有明确要求:其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不搞超大规模学校。
教育部负责人指出,各地要勤俭办学、节约办学,科学规划普通高中布局和建设,不得超标准、超规模建设,要根据国家规定的合理班额核定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严禁公办普通高中超出核定计划、违反规定跨区域招生。
声音
不能人为制造教育不公
由于优质生源、优秀教师流入到“超级中学”,很多普通中学每况愈下,部分学校甚至让学生放任自流。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可以花数万元费把孩子送到“超级中学”,而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得不留在普通中学。
日益严重的“超级中学”现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人为地制造教育不公。在教育公平上要多想办法、多做实事,首先就要妥善处理好“超级中学”问题,不能放任“超级中学”成为破坏教育公平的“巨鳄”。
问诊
要消除“超级中学”虚火
需彻底扭转教育政绩观
“超级中学”虚火背后,异化的教育政绩观是幕后推手。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表示,只有彻底扭转这种教育政绩观,才能从根本上斩断“超级中学”不断膨胀的推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曾晓东建议,国家应尽快启动教育体制改革,尽快制定颁布公立学校办学章程,明确公立学校经费投入保障、招生范围、师资水平,实现按章办学。江苏省淮阴中学校长张元贵建议组建学校共同体,把薄弱学校交给优质学校去办,捆绑考核,调动双方提升教育质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