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更加注重脱贫质量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脱贫效果可持续
脱贫攻坚进入后半程,更要注重提高脱贫质量。
“确保脱贫质量,关键要让贫困户具备持续的增收致富能力。”罗应和建议,首先,应调动龙头企业、致富能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其带动作用,鼓励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吸纳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其次,应发挥就业在脱贫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技能培训等方式,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同时还应关注劳动能力弱的老年人、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的妇女等群体,通过建立扶贫车间等措施,让他们能够在家门口就业。
“确保脱贫质量,要在防止返贫上下更大功夫。”李成贵说,应建立健全返贫预警机制,把新产生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及时纳入帮扶,做到不落一人。另外,要增强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建议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鼓励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发展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增强脱贫“领头雁”的带动能力。
李成贵认为:“针对农业可能面临的自然风险,可以发挥保险的作用,创新针对扶贫对象的农产品价格保险,探索扶贫资金补贴保费。”
“确保脱贫质量,还要发挥贫困群众的主动性,建立完善群众参与机制,改进帮扶方法和动员方式。”降初建议,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投工投劳,参与住房、道路等扶贫项目建设,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降初说:“不能忽视已脱贫对象,对他们也要继续给予适当支持,做到攻坚期内脱贫不脱帮扶、不脱政策、不脱项目。”
严格把好退出关口
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确保真脱贫、脱真贫
降初认为,脱贫攻坚要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不降低标准,是为了保证脱贫质量和贫困群众获得感;不吊高胃口,是防止把扶贫搞成“养懒汉”。
“脱贫攻坚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罗应和说,当地正在不断完善贫困户“脱贫摘帽”的认定标准,不仅看账面上的收入状况,还入户调查他们的真实生活水平,注重持续增收能力。
“脱贫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登天,要谨防急躁情绪,稳扎稳打地推进,从严把好贫困退出关,确保真脱贫、脱真贫。” 罗应和说。
李成贵认为,贫困退出要执行严格的标准和程序。各地应尽快完善相关制度,消除“协商脱贫”的现象,防止一些基层干部为完成扶贫任务,给贫困户做思想工作或进行感情笼络,劝说贫困户认账退出。
降初建议,要对照脱贫退出标准,定期开展对脱贫对象的“回头看”,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一旦发现问题和不足,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抓整改、补短板,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本报记者顾仲阳、齐志明、程焕、邱超奕、韩俊杰、谢雨、孙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