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田埂到人民大会堂——一位基层代表的民主之“路”

新华网   2018-03-04 20:57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题:从乡村田埂到人民大会堂——一位基层代表的民主之“路”

  新华社记者邹声文、孟含琪

  从乡村田埂到人民大会堂,这条路有多远?

  从“泥腿子”到全国人大代表,这种身份的“切换”有多神奇?

  从“田埂上的民意”到国家意志,表达的通道会有多畅?

  王艳凤,一位来自全国产粮“状元县”——吉林省榆树市永生村的农民代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清晰勾勒出中国特色的民主之“路”……

“我们的代表”

  几年前,永生村是远近闻名的“后进村”“上访村”,到处可见低矮破旧的泥草房,村里债务上百万元。王艳凤是日子过得最好的,种着承包地,经营着塑料厂,年收入超过40万元。

  没想到2012年春节刚过,渴望过上好日子的村民把她“推”上了村党总支书记的位置。第一次去市里开基层组织大会,王艳凤发现永生村在全市排名倒数第一,生性要强的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村子搞好。

  为一门心思琢磨村子的发展,王艳凤荒了自家的田,关了自家的厂,天天到镇上、市里找门路。面对无数次的闭门羹,她从没有想过退缩:“因为自己肩上扛着全村3000多人的信任!”

  正在这时,一场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打响。永生村作为省级贫困村,可享受系列政策扶持。王艳凤没日没夜上下奔忙,与驻村第一书记一起想点子、筹资金、谋项目。几年下来,村里新修了水泥路,种上了效益更好的鲜食玉米,搞起了规模化养殖,人均收入突破万元,绝大多数贫困户成功脱贫。

  提起王艳凤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村民肖桂兰一语道出大伙儿的心声:“她为全村做了这么多,当然是我们的代表!”

“田埂上的民意”

  王艳凤被“推”为村党总支书记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带着笔记本,到村民中间去了解大家的想法。

  这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王艳凤又一次揣上笔记本,来到乡村田埂,走进村民院子,真实记下村民的心声。

  村里还有4户9人没有脱贫,是脱贫攻坚“难中之难”。王艳凤想,这样的情况不少地方也有,应该把他们的情况带到人民大会堂。

  72岁的颜士有老汉得了一场大病,尽管有帮扶,日子仍然艰难。王艳凤坐在老汉家的土炕上,问老汉:“有啥要对国家说的?我给你带到北京去。”

  “这些年政策非常好,就是医院推荐的有些药不在报销范围里。”颜老汉拉起王艳凤的手,希望她反映这个情况。王艳凤把老汉的愿望原汁原味地记到笔记本上。

  逐一走访4户贫困户,走访村里的学校、卫生所、村办企业……春节前后,王艳凤一直在村里忙个不停,记下村民们最关心的问题、最深切的期盼……

  “希望提高农村大病救助补贴,加强农村‘双创’基地建设,加大黑土地保护支持力度……。”王艳凤说,一定会把这些来自田埂上的民意变成科学合理的建议,提交给大会……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国务院:免去王建军证监会副主席职务
  • 女子想见已故男友被“法师”骗38万 钱款被
  • 江西一女子从12楼不慎坠落奇迹生还 医生: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