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网络主播凉山摆拍“诈捐”敛财 一审分别获刑
视频中,两名男子在快手直播平台上直播做慈善,安排凉山州某村村民站成两排,随后直播给村民发钱。而在直播结束后,这些人又从村民手中把钱拿回来。事后,直播男子承认,先发钱再拍视频,随后再收回来,确实是自己所为,目的是为了增加粉丝数和观看量。据了解,多名打着慈善名义前往凉山州的所谓志愿者,实际上却从事着借慈善敛财的勾当。
网络视频曝光之后,被曝光的网络直播者事后承认,“发钱”就是为了增加粉丝数和观看量,让粉丝多刷礼物。
某网络主播:我就给你这么说,人气能达到500以上的,一天直播少说能收到5000多,人气超过1000的能拿到一万的礼物。
某网络主播:我俩月能挣六十万,我就花五万块钱建房子,剩下五十五万我还换辆大宾利,整一套别墅,我就挣钱,就是挣粉丝的钱,总有人愿意给我刷礼物。
西藏林芝的赵先生通过快手直播软件关注凉山州的直播“公益”活动已经有2个月左右。赵先生回忆,这些网络主播经常三四个人一组,一个人直播,剩下的人送食品衣物或者发钱给村民。虽然有明显作秀痕迹,但是这期间他还是陆陆续续送出了数千元钱的礼物。
赵先生:网上直播么,主播就说孩子老人如何如何可怜,就好像把人洗脑了。我送了几千块钱,有的人送得更多。
记者:您是希望主播把您打赏的钱送给凉山州当地村民,还是想单纯就是给主播的?
赵先生:不是给主播,给山区里的孩子们。
虽然涉事的直播平台将涉案网友的消费全部原路进行了退款,但这起以慈善为名的网络诈骗案却伤害到了慈善和公益本身,毁掉的信任再也建不起来了。
对于直播平台上公益造假的事件,四川省科技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嘉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类事件会让当地村民对真正的公益项目产生不信任感。
四川省科技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 李嘉辉:目前来看这个事件确实负面影响比较大一些。整个凉山州地区的情况比较特殊。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当地百姓对于公益项目可能就会比慎重了。
李嘉辉表示,正规的公益组织或者基金会做公益项目,需要经过前期的长时间调研,然后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配合协作共同开展,这样可以避免资源浪费等问题。项目结束之后还要搜集反馈信息等,是一个系统工程。
目前在慈善领域,以慈善名义行不法“恶行”的案例非常多,而且借助新型传播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形态,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监管部门、直播平台还是所有网民,怎么做才能有效减少“伪慈善”的出现,一起来听特约评论员洪琳的分析。
特约评论员 洪琳:这次事件是一个非常恶劣的事件,直接导致大凉山的民众对于慈善产生灰心。我们必须要扭转这种、情况,让大家对慈善真的信任起来。网络时代,监管部门学习要更勤快;直播平台必须担起监管审核责任,包括内容的审核;对普通网友来讲,练就火眼金睛难,知道有伪善不难。
别让善良为邪恶买单,更别让全社会为欲望买单。首先让我们拿起法律的利剑,其实这起网络诈骗案件被法院正式宣判之前,这两名主播的行为就已经涉嫌违法。因为根据2016年9月份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中明确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不能发起公开募捐,紧接着,2016年11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中也明确指出:“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以及互联网直播服务使用者不得利用互联网直播服务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此外,互联网直播发布者在进行直播时,也应当提供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直播内容,自觉维护直播活动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