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梁平古诗 第一个为梁平写诗的诗人是谁?
“这位老者就是从梁平走出的一代大儒来知德,他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与他在易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密不可分。”杨贤毅说。
作为一名地道的梁平人,来知德自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起,就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周易》,终在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完成《易经集注》一书。因该书对《易经》的解说令人耳目一新,来知德很快闻名于世,被后世尊为“一代大儒”。
“后人皆知来知德是一代大儒,但人们不知道的是,来知德还是一位诗人,他创作了很多诗歌,为我们研究梁平的风土人情以及他潜心研究易学之时的种种想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杨贤毅说。
“《来瞿唐先生日录·外篇》收录了来知德诗歌510多首,这些诗文除了歌颂、企盼国家推行仁政外,更多的是以他游历的山水为媒,表现其格去物欲的快乐和忠孝仁义的思想。”杨贤毅说,例如在《醉卧》一诗中,他就用“竹林顶上覆棕蓑,一枕虚无梦不多”,抒发了追求自我的精神;在《舟入求溪》一诗中,他用“从来爱咏休文月,辞去应凭宋玉风”,展现了自己在注解《周易》时的所思所想。
来知德去世后,到其墓地拜谒的文人骚客数不胜数。
明代诗人瞿鏊在《来征君墓》中用“金马待诏荣,辞之何足惜”,表达对来之德辞官做学的肯定;另一位明代诗人袁凤孙则在《拜谒来征君墓》中,用“我来歌仰止,再拜设芳荪”,表达了对来知德的崇敬之意。
那么,现在的梁平还保存有多少来知德的遗存呢?记者随专家来到位于梁平工业园区的来知德墓园时,却只看到一块纪念碑,史书上记载其墓前树立的、刻有“聘君仁里”四个钦命大字的石牌坊等物却不见踪影。
“过去几百年来,来知德在梁平曾留下数处遗存,不过遗憾的是,它们和来知德墓一起,都已因故被毁,杳无踪迹。”杨贤毅说。
“这样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善。”杨贤毅说,梁平区委、区政府准备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知德故里”文化名片。梁平已将位于高速公路旁的啄子岩公园更名为“知德公园”,并计划在其中修建釜山书院(原型为来知德曾经授课的釜山堂)、“知德故里”牌坊等,让“知德故里”成为醒目的城市名片。来知德墓也将进行相应的复建,以期让更多游人感受一代大儒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