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鸡年台历有点意思!她花4个月探访重庆老街7个月手绘而成
制成的明信片和台历
对生活在重庆这座城的市民来说,“老重庆”的情怀一直是他们心里念念不忘的记忆,那里有山、有水,还有依山而建的吊脚楼。那么如何将这些承载着历史沧桑的老建筑保存下来呢?昨天,在渝中区上班的女白领张世婕称,她的做法是手绘老街再将它制成鸡年的明信片和台历赠亲友。
灵感突现
花4个月探访了部分老街
张世婕的画作
张世婕的老家在璧山区来凤镇,目前系渝中区解放碑“戴德梁行”的一名白领。
昨天,她介绍,大学期间她学的是管理专业,但有小学6年的素描基础,“那时主要画静物,比如苹果、罐子等,作品参展还获过奖。”
她回忆,2016年1月的一天,她和朋友聊天时谈到重庆老街的特色,突然有了想将这些古镇老街画下来的冲动,“重庆的老街是一些非常有韵味的建筑,它是老重庆人居住的记忆,也见证了重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
她称,如今的重庆既有繁华都市的时尚,又有云淡风轻的岁月。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筑改造升级成为必不可少的趋势,但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建筑改造之后的文化传承,让重庆不再只是拥有建筑的躯壳,而是在传承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
随后,她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丈量”重庆的老街,她探访过南岸区下浩、铜元局、弹子石等地方,寻访过渝中区的十八梯,以及沙区的磁器口,还有巴南的丰盛古镇、渝北的龙兴古镇以及铜梁的安居古镇等数十个古街古镇,“目的是想将它们画下来,记录传统文化”。通过走访,她更深入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也让她更爱上了这座城市。
经过4个月走访后,张世婕找准了这些古街的视角,想通过手绘形式将它们沧桑的文化传承下来。
坚持手绘
饿了啃面包渴了喝矿泉水
张世婕在画画
从2016年5月起,几乎每个周末的清晨7:30左右,她都会和一群画友带着水彩本、颜料、画笔和颜料桶出发,来到早就选定的一个古街,坐下来开始手绘。
她说,先是找准定点,再打草稿勾线条上水彩,有时建筑物会随着太阳光的变化而变幻,然后一直画到下午5时左右才收工。中午饿了就啃带去的面包等干粮,渴了就喝矿泉水,有时画得腰酸背痛,但也一直坚持着,“画画是一种享受,它可以让生活节奏慢下来,我通过画画来减压。生活中的不开心,会随着我进入画境后全部消失”。她说,晚上回家后再画2小时的细节。
然而,外出手绘最难的是夏天,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除有蚊虫叮咬外,还有就是汗水湿透衣背,但再困难她也一直在咬牙坚持。
“我的第一幅作品画的是北碚缙云山脚下的一个古村落,从上午一直画到下午4时。”她称,生活中还利用业余时间翻看一些水彩画书籍,还上网搜索一些大师的经典作品进行临摹。
文化传承
制作明信片和台历送亲朋
经过7个月坚持不懈的手绘,张世婕画成了上百幅古街作品。2016年年底,她从这些作品中精心选取了一部分制作成鸡年的明信片和台历,赠送给亲朋好友。
她的一位闺蜜称,张世婕制成的明信片和台历上的那些手绘作品,看上去色调显得很统一,画面也很靓丽,透视精准,构图严谨,很好地传承了古街的建筑文化。
后来,张世婕尝试着在朋友圈进行销售,没想到她余下的数十套明信片很快被抢购而空。
昨天,看过张世婕作品的巴南区美术家协会76岁名誉主席戴明泉告诉记者,有时他也和张世婕一起外出写生,“她持之以恒坚持写真手绘,不怕日晒雨淋,精神难能可贵。她心境纯真,画面干净,有较深厚的绘画功底”。
■专家声音
手绘老街是一种情感传承
昨天,重庆大学建筑和城市规划学院专家蒋家龙介绍说,老街古镇有两种,一种是画完之后被拆除的,另一种是至今仍然还保留着的。传承这些老街文化的方式有手绘、照片、文字和影像等,其中手绘方式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意愿,它传递着老建筑本身的形象和特点。
他说,对那些掩映在高楼大厦背后的老街,国际上最通用的做法是维护、改造和适当使用,让它存活下来,融入我们的生活,让人在其中生活下来,成为社区不可缺少的物质空间的构成部分。
原标题:咦,这个鸡年台历有点意思哟! 她花4个月探访7个月手绘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