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首席记者李凌去世 李凌个人简历资料照片(图)
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发起倡议,设立记者健康日
获悉李凌去世,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董广安十分悲痛。
去年12月23日,由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和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名记者与传媒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就是在此次研讨会上,发出了“关于设立记者健康日的倡议”。“如今获悉李凌去世,我们希望社会各界关爱记者的身体健康,希望社会各界了解这份倡议。”董广安说。
无论是战争年代或者是和平年代,记者都是最危险、最辛苦的职业之一,因为他们要站在船头瞭望前面是否有险滩、暗礁,因为他们要吹响鼓舞人们前进的号角。新媒体的狂飙突进、攻城略地,传统媒体的自我蝶变、转型生存,更使记者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所以,它们不得不进入到了7X24永远在线的工作模式,所以,关爱社会的他们,他们的健康更应该被关注!
一个悲凉的事实是:近几年来,记者英年早逝的噩耗常在我们不经意间从天而降。30、40、50,在人生最美好的年龄,在社会最需要他们发挥作用的年龄,在家庭最需要他们支撑的年龄,他们却因为重负和劳累而遽然长逝!事业虽然自有后来人,但是一个家庭却瞬间天塌地陷了……
就在七天前2016年12月16日,年轻的、年仅39岁的,由人民日报记者转岗国家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的曲昌荣,诀别了他热爱的国家、人民、师友和家人。
这一刻,又撩起了我们对于记者健康的忧虑和关注,又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那么,能否设立一个记者健康日,提醒社会更多地关爱记者的健康?提醒记者的家人好好地饲养我们的瞭望者和司号员?提醒记者本人只有自己健康才能为人民服务的更久更精彩?!
斯人已逝难再回,悲凉不再今天起。
所以,今天,在这里,我们以“名记者与传媒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全体参会代表、以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名义,发出倡议——以每年的12月16日为记者健康日。
同事们纷纷发文悼念:走着走着就散了,看着看着就没了
如果您是忠实的时话粉,你一定知道小李飞刀,今天,我的这条朋友圈为他而发:您是资深记者,却很谦逊,每有重大采访任务都离不开您。您一直有胃病,前几天,和您一起采访的同事说您采访一半忽然咳血昏倒,我们想着您是老毛病。就在刚才,部门同事还在说怎么帮您,可是,可是,可是……2017年才刚开始,怎么就突然走了呢!李老师,一路走好!
——高冬丽(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被这突然的噩耗惊呆了。自进报社就如雷贯耳的名字,学习的榜样,政经报道一支笔,却这样忽然离开了……您的朋友圈整整齐齐的都是报道链接,我们却再也等不来2017年的更新……永远的今报首席老师,走好!
——董小博(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当记者时,曾在平顶山和你一起并肩采访,受益匪浅;当编辑后,每每拿到你的稿子总能提前半小时下班。记忆中瘦瘦的,说话轻轻的你,码出的文字甚至标点都让人不敢轻易乱动。曾经的永远的首席记者李凌老师,一路走好!
——慕嘉煊(东方今报原编辑)
年轻的老师刚刚离去,又一位同事倒在采访的路上,再也没有起来。无法接受,心痛不已。
媒体人,无论多忙,一定要留一份爱给自己。按时吃饭,尽量少熬夜,疲惫不堪时停下来休息休息。再别让悲剧发生了。
——杨海霞(东方今报原编辑、阳光少年报编辑)
他是东方今报的创刊元老,首席记者,资深财经记者,许多人口中的“李老师”,在2017年第一个工作日来临之前,走了。李凌老师是累的,累的吐血,胃出血。早已数次住过医院。
微信里,一周前跟着李老师写稿的聊天记录,朋友圈里李老师元旦前发的稿件,和今天傍晚群里还在念叨着早日康复的话语,都在这个夜晚被迫成了回忆
走好,小李飞刀!走好,总是乐呵呵的李老师!
——宋迎迎(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记得在报社工作的那些年,很多同事都是当天稿子没有交,就根本顾不上吃饭。包括出差在外,都是心心念念着随便找个有网的地方先给“家”里交稿、发稿,之后才好意思跟着同行出去觅食。
三餐毫无规律、再加上发稿压力。以至于,没有几个记者的胃是没问题的。可是大家也顾不上不在意。
然而今天,有一个特别令人震惊和伤感的消息:我的前同事,东方今报首席记者李凌老师在采访中胃出血,救治无效、突然离世。
所有的言语都是苍白的,只愿腼腆的李老师一路走好,愿所有同行再忙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毛韶华(原东方今报记者)
走着走着就散了,看着看着就没了。可是,应该还没到说再见的时候啊,兄弟,你一定是累了,好好休息休息吧,做新闻的,不容易啊。愿天堂里没有新闻纷纷扰扰。
——常晓伟(原东方今报文体部主任)
你爱这个行业,你干得很出色,一路走好,敬你念你!
——李春晓(原东方今报记者、评论员)
并肩战斗快十年,你到哪都寡言,稿子却说了一切。从来大家都觉得你强悍无比,却不知你其实是硬撑。一直习惯叫你李老师,一路走好!可以歇歇了!
——赵媛(原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省会新闻同行发文:李凌已成绝唱,生者空留悲叹
天妒英才!交集不算多,但他的低调内敛、勤勉认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知道,父母可在,孩子多大,家境如何……真希望能有一个平台或渠道表达一下对李老弟的惋惜和尊重。
——陈学桦(河南日报记者)
我初入社会在报社的第一任导师便是李凌,在我见习期时有幸参与了李老师的几乎每一次采访,李老师见人总是笑眯眯却不善言辞,但采访时胸中有丘壑,妙笔能生花,无论多大的题材,李老师笔下总能举重若轻。印象中,时事要闻部几乎每次的重磅策划主笔总会有李老师。即便如此,他也会不厌其烦地帮我指导修改每一篇文稿,在东方今报首席记者李凌文章署名后面总是不忘记缀上“见习记者 李杨”。而这一切,李老师都只是默默在做,却从来不说,多次对李老师表达感激之情,他却总是淡淡一笑而过。虚怀若谷谦谦君子,李凌是也!
怎奈天妒英才,首席记者李凌已成绝唱,给生者空留悲叹。斯人已乘黄鹤去,唯愿诸君体康健。
——李杨(大豫网记者)
东方今报财经首席记者李凌因病早逝,与他工作中曾有多次交集,低调、内敛、谦逊、业务精、能力强,大家公认的好人,天嫉英才,扼惋叹息,令人悲痛。一路好走。
——卢文军(郑州日报记者)
2010年,李凌老师在圈内已经享有盛名,我还是个新兵蛋子。和李老师去采访同一件事,一路对我颇为照顾;后来的几年,这种照顾一直没变。憨厚,正派,温和,这些印象保留至今……太突然,走好!
——孟令强(河南商报记者)
今晚一个消息,让人非常震惊。东方今报首席记者李凌老师突然病故,让人痛惜!我们同一个口线,李老师是一位非常谦虚和平易近人的资深大咖,突然就这样.......难以相信!!
——许会增(大河网记者)
震惊!刚开始入这行的时候李老师带过我,一路走好还是那句话,珍惜现在,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来
——阮海峰(映象网记者)
不愿相信,不忍送别。去年已经太多告别,今年刚开始就闻噩耗。一阵寒意,没有更多的话,李凌老师,走好,不要再赶稿拼稿了!
——朱琨(大河报记者)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李凌老师的微信朋友圈没能在2017年继续更新……虽然只是在工作会议上见过几次面,但是曾电话跟李凌老师沟通过几次工作,能真切地感受到李老师的认知、谦逊和专业。今惊闻李老师突然离世,心中几多哀伤和愤懑:为何好人总是没能得到好的回报,为何一直赠人玫瑰缺难享余香,又有多少人了解真正坚守信念的媒体人过得到底怎样?祈福,愿李凌老师、前辈、大哥一路走好。
——赵旭东(映象网记者)
正在办公室忙碌,突闻李凌老师病逝!不得不承认,记者的工作是贫血的人给别人输血!东方今报首席财经记者李凌先生,英年早逝,天妒英才,人生无常,生死旦夕。如不是太劳累,就一个胃出血也能置人于死地?!前几日,还在学习他书写的关于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深度报道,两日前还在同行群里见他冒泡,今日已溘然辞世,让人叹惋。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在这雾霾锁城的夜晚,更需要穿透黑暗、寻找光明的眼睛和强大的心灵。李凌老师,天堂不用写稿,一路保重!
——马燕(郑州晚报记者)
噩耗如此的猝不及防,似乎上次的见面就在昨天。东方今报首席记者,我的好朋友李凌,就这样溘然长逝。回想当年同为财经记者,一同活动,一同暗访。李凌不爱说话,从不喝酒,坐在酒桌上略显局促,与各类觥筹交错格格不入。但写稿认真,笔法老练,不少同类稿件是我学习样本。这几年随着我离开媒体,交流很少,但经常在各类小群里各自关心。但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大哥,一路走好!
——徐振江(原河南商报记者)
刚刚得知最敬重的一位同行大哥因病逝世,脑子一片空白,瞬间泪崩,不敢相信。相识五载,在工作中没少帮我……这么好的人,怎么能,怎么能如此离我们而去呢?
——赵柳影(郑州晚报记者)
从第一次打电话认识到现在不到两年,在很多活动现场不期而遇。江湖救急“小李飞刀”,以快手大稿闻名的他倒在工作岗位上,既震惊又痛惜。浓得化不开的雾霾,就像媒体人遭遇的困境,惟愿各自珍重!
——韩砺(航空港卫视记者)
(原题为《走着走着就散了——东方今报首席记者李凌的生前身后事》)
(原标题:东方今报首席记者李凌的生前身后事:走着走着就散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