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好老师:西南大学附中殷振洋三年写教育反思40万字
每天都与学生谈话
记录孩子学习习惯
从教三年多来,殷振洋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要和一名学生保持交流。
有一天,一名学生略带哭腔地对他说:“殷老师,不管我怎么努力,结果总是这么差,我该怎么办呀?”
“这个女孩儿在学习上这么尽心这么努力,但是她似乎永远学不好,成绩永远提不高,”她屡败屡战,终于在一次月考后沉不住气了,在殷振洋的办公室哭了起来。
殷振洋决心“出手”了,于是开始观察、记录班上孩子的学习习惯,指导学习策略,坚持了三年,一本15万字的《中学生学习策略谈》诞生了。
乐当学生心灵营养师
巧妙化解“纸条风波”
尽管他时时和孩子们保持着交流,但进入青春期的他们还是“麻烦”不断:家长在电话那头带着哭腔求助,“殷老师,你能不能来我家一下,女儿要和我打架。”另一个家长说,“殷老师,快来一下,我们家孩子要自杀了。”
“好在最后都有惊无险!”处理了好几个个案之后,殷振洋意识到了培训学生心灵健康的紧迫性。于是,他开始在西南大学的心理学部攻读研究生,把大一到大四的课程全部自学了一遍,“心理学开启了我的另外一扇门,我希望成为学生心灵的营养师。”
从此,他为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同时,积极开展对青春期问题学生的个案诊疗。
在某一次批改英语作业时,一小沓纸条出现在一名同学的作业本中,殷振洋好奇地打开这沓纸条,瞬间惊呆了:满纸污言秽语,都是对他和其他几名老师的辱骂。
他一眼就认出参与这次“骂师”的三个学生。他的脑海中出现了两种解决方式——第一,想把他们父母叫来,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无地自容;第二,不想让他们永远在班级里没有面子,抬不起头。
两个想法在他的脑中盘旋。下课了,他让他们几个来到办公室。没有责骂,他很冷静地问,“这些纸条是谁写了?”
“这是我写的,这几张是她写的,这句话是我写的……”几名学生低下了头。就在几人战战兢兢地等待着接受处罚时,殷振洋拿起那些纸条就撕了:“下不为例,这件事儿,我不把它放在心上,你们下去吧。”
但这件事并没有结束,殷振洋在寻找一个好的解决办法。经过一番思考,殷振洋给每个人写了一封信,谈谈为什么原谅他们,同时,送他们每人一本《谈修养》。当晚,当他回家时,一段段长长的、暖心的致歉信发到了他的手机上。
“三招”识破学生谎言、和家长合演“双簧”……三年来,殷振洋以心理学为依托,成功解决几十起问题学生案例,“我看中的不是分数,而是属于每个孩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