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贡嘎山冰川正以近每年20米的速度后退
参会专家现场提问。 刘忠俊 摄
“贡嘎山地区西坡和东坡冰川数量加起来有74条,面积255.10平方公里,雪线高度4800至5200米”刘时银称,海螺沟冰川冰川类型为复合山谷冰川、季风海洋型温冰川,总体海拔在2995至7514米,长度在13.1公里,面积25.7平方公里,运动速度在3950米处:中流线171.35米/年,冰雪融水占全年冰川河流量的近60%。
1966年至2009年的43年间,贡嘎山冰川总体处于退缩状态,冰川总面积减少11.3%,年均减小面积0.7平方公里。西坡冰川由41条减少到了40条,面积减小15平方公里,退缩率为14.6%;东坡冰川由33条增加到了36条,但冰川面积减少15.2平方公里,退缩率为9.8%。
刘时银表示,西北向的冰川退缩最为严重,面积缩小了27.6%,东南向的冰川退缩率最小,面积缩小仅4.2%;面积小于0.5平方公里的冰川退缩最为严重,面积缩小了26.2%,大于10平方公里的冰川面积缩小了3.3%;坡度在30至35°之间的冰川退缩最为严重。
来自美国的植物学教授Bill McNamara正在论坛上发言。 刘忠俊 摄
海螺沟冰川自1930年第一次有考察记录以来,冰川总体后退了约2公里,近年来冰川正在以近每年20米的速度后退。“贡嘎山地区的冰川近半个世纪以来呈总体萎缩、厚度减薄状态,面积缩小了11.3%,近期有加速减薄趋势。”刘时银发言中还称,在预估气候变化影响下,海螺沟流域的冰川持续萎缩,径流减少,水量平衡构成发生较大变化。
论坛上,日本冰川环境气候学专家AgetaYutaka教授、丹麦冰川环境专家TheisRaaschouAndersen讲师还就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脉冰冻圈的变化、第四纪时期丹麦冰川等进行了精彩发言。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刘时银研究员正在作《贡嘎山冰川及其变化》发言。 刘忠俊 摄
据悉,因贡嘎山对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青藏高原东缘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1987年中科院就在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内建立了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对这里水土气生展开了全面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