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海远:经济增速放缓 居民就业比增加收入更重要

网易   2016-10-21 23:39

­  (原标题:万海远:经济增速放缓 居民就业比增加收入更重要)

­  国务院在10月22日出台《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旨在营造激励奋发向上的公平环境,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各类社会群体依靠自身努力和智慧,创造社会财富,共享发展红利。此份意见出台将有和意义,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副院长万海远对此解读:

­  政策创新:收入分配领域首份实施性文件

­  1.首次明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目标。一般来说,中等收入者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稳定渐进的工业化力量。中等收入者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释放消费红利的主力军。确立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战略,明确中等收入者比重增长的目标,关系到经济社会转型与改革的全局,对于协调重大利益关系、形成广泛的改革共识、提振社会对改革的信心,意义重大。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增速下降、收入差距高位运行、消费贡献低迷等问题持续存在,而且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中国当前中等收入者比重严重偏低、大部分中等收入者在收入平均线附近徘徊、中等收入者在收入分配中所处位置不稳定、中等收入者在城乡和区域分布严重失衡。因此,《意见》明确提出要研究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这不仅可以为缩小收入差距和扩大消费比重提供出路,而且对于中国“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保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2.把分配秩序提高到与收入增长、差距、分配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居民收入分配领域,一般是从居民收入增长开始,进而研究不同群体的增长差异,并最终分析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然而,纵观中国过去三十年的收入分配历史,发现仅研究增长、差距与分配问题还远远不够,不足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点是,没有把收入分配过程中的秩序问题加以重视。《意见》侧重从收入分配秩序出发,把资源定价中的价格准则、初次分配的市场规则和再分配政策中的调控法则单独列出,并把分配秩序提高到与增长、差距、分配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  3.正式提出建立收入分配政策评估与模拟中心。近年来,中国收入差距持续保持高位,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也成为群众不满的主要来源。政府虽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收入差距却持续扩大。这与收入分配领域底数不清、政策方向不明、政策实施偏向有很大关系。所以,要提高决策科学性,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政策评估与模拟中心,由此改变中国收入分配领域底数不清、施策方向不明的问题。《意见》正是顺应这一诉求,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政策评估与模拟中心”,以围绕决策急需的重大课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这在收入分配领域,也是首次。

­  4.首次在收入分配领域出台实施性文件。收入是结果变量,综合性、研究性和政策性都较强,然而操作和实施起来却很困难。因此,收入分配不是一个政策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非常多的部门,也涉及很多短期的分配政策问题和长期的发展方式问题。过去收入分配政策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抓手,这次《意见》突出了抓手问题,非常有针对性。正因为如此,《文件》并没有作过多的进行宏观性、综合性和战略性描述,而是有指向地出台了七类群体的增收政策,具有较强的具体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外,《意见》还充分考虑了新常态下经济面临的困难,更多从存量到增量、从发展到改革来挖掘居民的增收潜力,这也体现了《意见》实事求是的宗旨,并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  实施重点:经济增速放缓 就业比增收更重要

­  1.经济新常态下就业比收入还更重要。在经济增速下降的背景下,《意见》没有简单地谈居民增收,而是强调要在稳定就业的前提下,实现居民收入的逐步增长。由于居民收入长期慢于经济增长,因此过去的收入分配政策都毫无保留的强调居民增收的重要性。然而,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还必须注意一个长期和短期的问题,衡量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并不是说要每一年都要保证两者具有相同的增长速度。在短期内,只要能保证劳动者的就业不出问题,就可以允许收入指标的合理浮动。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则必须要保证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同步,尤其是要增强居民收入对经济增长成果的合理分享。在这种情况下,《意见》就没有单纯的强调提高最低工资水平,而是强调在稳定就业背景下的城乡居民增收,因为经济新常态下最底线的问题是就业而不是收入。

­  2.新形势下重点突出农民增收问题是核心。《意见》在根本上区分了城乡居民群体,并把农民增收问题作为重点,把城乡差距作为收入分配问题的落脚点,这隐藏着中国城乡二元分割的事实,也点出了中国城乡差距占所有差距约50%的事实,更指出了未来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在新形势下,农民工是未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主要来源。2015年,中国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2.7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0%左右,约占全国劳动力数量的35%(国家统计局,2015)。同时,农民工的收入在过去经历了快速增长态势,部分高收入农民工已经达到或超过中等收入门槛,这使得农民工是未来中等收入者增加的主要来源。所以在政策上,未来要把农民工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提高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力度,从而使得农民工具有稳定的收入增长来源。

­  3.新常态下重点提高居民收入增速从而与经济增长同步。2016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慢于全国人均GDP的6.7%增速,为近年来的首次。随着居民收入增速慢于经济增速的再次到来,居民收入占比过低、居民收入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的问题,再次成为政策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在此背景下,要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其根本着眼点是提高居民收入增速,而不是要拉低GDP增速,从而使得两者保持同步。因此,政策的着力点在于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注重居民获得性的增长方式。政策上来看,要改革过去通过人为压低工资、压低消费的方式来保持经济的竞争力,而必须在保障人民收入和福利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另外,必须加强政府调控来增加特定群体、特定居民的收入份额,未来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也必须要倾向性地增加政府调控和政府再分配力量。

­  4.市场化收入才是居民增收的关键。在所有四类居民收入的构成中(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主要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且也占据着居民总收入的80%以上,比较来看,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就较低,只占20%不到。因此,从改革创造和收入增量的角度来看,政府要把居民创造价值、提高创新增量作为核心工作,要着重创造条件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性或体制性成本,让企业和劳动者在市场上充分竞争,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市场价值,也获得更多的市场回报。同时,要积极落实企业减负政策,提升企业盈利空间。通过“减税费、调社保缴费”,让企业负担降下来,企业才有能力提高劳动报酬,才有可能稳定就业,并保证职工工资性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  5.财产差距与收入流动性比收入差距问题更紧迫。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家庭财产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在过去十年间,居民家庭人均净财产增速远超过居民收入和人均GDP的增速。而在居民财产高速积累的同时,居民财产分布差距也经历了一个显著扩大的过程。财产差距的基尼系数从2002年的0.54上升到2012年的0.73,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上升了20个百分点。Davis(2010)通过研究全球39个国家的财产和收入分布时发现,财富分布均绝对比收入分布更不平等。而且,随着财产差距的急剧增加,它反过来会固化收入差距。财产差距实际上是长期收入差距的累积性结果,同时也是未来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随着近年来财产性收入占比的持续提高,财产性收入差距对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加大,从而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这会显著提高收入差距的调节难度。

­  现实难题:提工资不易,需减少政府的税费

­  在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转变、居民收入无法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背景下,国务院出台《意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件出台的时机也非常恰当,在居民收入增速快速下降的窗口期,迅速推出居民增收的刺激政策,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然而,《意见》在实施过程中,也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

­  1.在降成本的背景下提工资并不容易。在当前企业负担加重、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既要增加收入,又要减少企业成本,那么收入增加的部分从何而来?在宏观分配中,政府、企业、居民的比例一直存在动态变化。总的趋势是,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占比在持续稳定的下降,企业收入占比基本稳定,而政府所得在稳步提高。因此,既要降企业成本又要提高居民收入的唯一办法,就是要降低政府所得。然而,在《意见》中并没有详细谈该如何降低政府所得,该如何减少政府的税收、行政性收费和社会保障缴费问题。

­  2.居民增收目标更需要增长动力来源。《意见》通过强化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谈了七大群体的增收目标,但是没有具体说明居民群体增收的具体动力来源。要实施的六大支撑行动虽然在原则上说明了未来的方向,但是在基层操作中仍然需要细化。基础的就业支撑如何实施,技术能力的培养如何实现,新增的托底支撑来源如何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开源清障支撑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秩序规范来完成等,都需要明确细化。

­  3.需要多个指标才能判断收入分配趋势。判断收入分配变化通常有多个指标,除基尼系数外,还包括居民收入增速、高低10%收入比、财产性与工资性收入比、劳动收入占比、收入流动性等,会涉及工资、收入和财产差距3个方面。在过去,这些指标基本呈现一致的发展态势,然而从2009年以来,这几个指标在收入分配领域却出现了不同的走向。虽然近年来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基尼系数出现缓和的态势。然而,在判断中国收入差距水平趋势时,还必须综合考虑其他指标,如居民收入增速、高低收入比、财产性与工资性收入比、收入流动性、财产差距等。建议下一步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区分,如强制性、预期性与导向性指标等,以便对照实施和考核评估。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原二级调研员杨宝峰
  •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任免人员名单
  • 软骨发育不全等86个罕见病病种诊疗指南发布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