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间首次调动省级党政主官:浙江哪些“特色基因”入苏?
做一次虚拟的江浙“穿梭”
在7月18日《新华日报》头版发表的《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市场活力“加法”》中,作者“辛苏”开宗明义: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行政审批过多、检查评比过多、税收收费过多,降低了市场活力,阻碍了大众创业的激情。必须弱化政府的管制思想,强化服务意识,政府要甘于做推进经济发展的‘店小二’,为企业提供周到服务。从根本上讲,就是厘清边界,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市场活力的加法,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一子落而满盘活。”
2012年12月,李强任浙江省代省长,旋即转正。
“任省长以来,我思考最多的就是政府自身改革。浙江近年面临的问题是民间活力不如20年前了,能释放的红利在减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推行政府自身改革是一场无法拖延的大考。”2014年5月,他告诉《人民日报》记者,“浙江的发展活力在市场、在民间、在放手让市场主体去闯。全面深化改革,向改革要红利,就是进一步给市场松绑,进一步激发微观活力。要管好政府的‘有形之手’,让闲不住的手收起来,让伸得过长的手收回来。”
2013年开始,浙江以“减权50%”为要求,全面梳理省级部门的行政权力,经清权、减权、制权,最终减幅达65%。
2014年,省级部门“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以及“企业项目投资负面清单”、“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发布,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网上完整晒出省级部门权力清单的省份。“四张清单一张网”,从限制政府权力、赋予市场自由、减少微观干预、打造阳光政务、强化政府责任5个维度,搭建起了政府履职的制度架构。
浙江是全国第一个在网上完整晒出省级部门权力清单的省份。
江苏与浙江同为发达省份,但老百姓的富足程度不如后者,在省内,苏南、苏北的百姓收入差距更加明显。履新后,李强在对江苏市县的调研中,强调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要围绕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他提醒各地干部保持定力,对GDP增幅一个百分点、半个百分点的起落不必过于纠结。虽然GDP与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有关系,但没有哪个老百姓会每天盯着GDP数字看,他们更在乎的是收入、就业、环境、医疗、教育、治安等。数字固然重要,但发展的质量、老百姓的感受更重要。
而今年1月下旬提请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使用了“7%~7.5%”的“区间”概念来设置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
当时,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应雄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这是浙江省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用区间概念表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此前,浙江和其他地区一样,对这一目标采用的是固定数值,或加上“左右”、“以上”等。
他说,“区间”明确了边界点,又比“左右”、“以上”灵活,使经济增长既保持在合理范围,又讲求增长质量,避免把各方面的关系绷得太紧,为全面深化改革和转方式、调结构留出空间。
这份《政府工作报告》还开列了当年省政府要办的十件民生实事,排在前三位的是雾霾治理、治污水、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还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惠民服务、城市治堵、标准化中小学校建设、方便看病购药等。
7月下旬,江苏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召开,部署了该省的城市工作。会议前后,“辛苏”又在《新华日报》二版发表了《让城市散发文化的温度》、《多一些“长”出来的地标》两篇短论。其中的观点,被认为传递的是省委书记李强对于城市发展的思考。
文章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精神的家园,但很多城市恰恰缺少文化个性、精神气质,长着一张相似的平庸的“脸”,这是缺少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如果让外地人挑出最能代表南京的建筑,他们会选明城墙、中山陵,而不是近年冒出来的“地标建筑”。道理很简单,这些老建筑是在城市肌体上“长”出来的,而有些新“地标”与城市风格、品位格格不入,是硬“加”进来的“陌生人”。
苏南和浙江俱为江南水乡,晋室东渡以来便素称人文渊薮。2015年,浙江官方提出一个新概念:“历史经典产业”,指的是该省境内有千年以上历史传承、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产业,包括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等。目前,分行业的传承发展指导意见、规划已经发布。
从经济规模来说,“历史经典产业”的体量不大,对GDP的“托举”作用有限,但在浙江,它们常被与到2020年单体规模将达万亿元量级的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这“七大产业”相提并论。在该省2015年6月公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中,与“历史经典产业”有关的有9个,占全部37个的1/4。
“化学反应”
2015年5月,浙江发布有关指导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特色小镇”。
有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其产业定位“一镇一业”,突出“特而强”;功能集成“紧贴产业”,力求“聚而合”;形态打造“突出精致”,展现“小而美”;运作机制“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
这些小镇的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浙江将重点培育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3年内每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所有小镇要建成3A级以上景区,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
在浙江的设计中,“特色小镇”建设是该省利用自身的信息经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优势,突破空间资源瓶颈、有效供给不足、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够和城乡二元结构,解开经济结构转化和增长动力转换难题的战略选择。
今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始于浙江的特色小镇,散作满天繁星。
杭州上城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
而近邻江苏早已行动起来。2015年底,也就是浙江公布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后仅半年,江苏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打造100个左右特色小镇的目标。目前,南京已率先试点,扬州、泰州、宿迁等也已开始探索。
正在杭州上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挂职的南京秦淮区文化局副局长屠康敏告诉江苏“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记者,他对上城区玉皇山南的“基金小镇”印象深刻:2015年5月至今,入驻的金融机构已投资和培育了60余家企业上市。他说,秦淮区和上城区同样是老城区,“不缺文化、不缺故事,文化休闲旅游业优势明显,在特色小镇建设上一定大有可为。”
省旅游局局长秦景安则透露,江苏计划建设50个旅游风情小镇。他以跨越两个行政镇、将画艺传统和水乡古镇风光结合在一起浙江丽水市“古堰画乡”为例说明:就是打破行政区域的束缚,融合开发优质、独特的旅游资源,形成独具影响力的旅游风情区。
江苏与浙江山水相邻、人文相亲,自古以来经济、社会联系紧密。
在6月30日接任江苏省委书记作任职发言时,李强就以苏东坡在浙江和江苏任职时建“一堤一楼”的典故来表达心声。
他说,离开浙江前我到西湖苏堤上走了一趟,这是苏东坡在杭州知州任上为疏浚西湖筑的长堤,今天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而江苏徐州有一座黄楼,是当年苏东坡在徐州知州任上治理黄河决堤后修筑的,今天已成为徐州“五大名楼”之一。
“我讲这‘一堤一楼’,主要是提醒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踏上江苏这片热土开始,我就是江苏人了。我将把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勤勉履职、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努力用实干托起我们共同的梦想,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澎湃新闻查询资料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两省之间尚无省级党政主官异地交流调任的先例,李强是第一个。
这位“老浙江人”、“新江苏人”会给江苏带来哪些凝结着数代浙江子弟心血和汗水、智慧与创造的“特色基因”,它们又将与中国第二大经济体的“本土基因”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甚至在经济总量合计已占全国1/6的江浙两省催化出何种效应,令人期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