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揭秘:为什么长征七号的尾焰多了蓝色(图)
虽说是“新人”,但经得起千锤百炼
发射前,有记者问张涛:对长征七号有没有信心?
这位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笑着回答:有信心!
张涛的底气源自长征七号的一身本领。对这一点,张涛了如指掌。
“虽说是‘新人’,但经得起千锤百炼!”在发射塔架前,张涛比划着尽可能通俗地讲明白长征七号的“独门功夫”——
不怕水。现役火箭发射选择窗口时都会避开雷雨天,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则能实现中雨发射,这是因为新一代运载火箭是做了“防水”设计的。“仅电连接器防水部位就有千余处,这还不包含电缆本体、电缆进出口、仪器本体、仪器与结构缝隙和结构总体专业防水。”张涛说。
不怕冷。长征七号发射前加注完液氧后,火箭结构温度会急速下降。因为存贮液氧的火箭贮箱外表面有一层10毫米厚的密度极低的绝热材料,长征七号好比披上了一件“防寒服”,尽管液氧温度低至零下183℃,但是火箭外表面温度依然可以保持在0℃以上。
不怕风。与其他3个内陆发射场相比,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特点之一便是风大——距地面五六十米高的地方风速要远高于地面风速。为提升抗风能力,长征七号装上了“防风减载装置”,即使遇到8级大风的天气,依旧可以转场,其抗风能力超过现役火箭。
不怕等。那天合练,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低温燃料加注后成功停放了24小时,创下了低温燃料停放时间最长纪录。这也意味着火箭发射有了更多有利时间,发射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不怕扰。长征七号复杂的结构,给火箭的“大脑”控制系统带来了全新挑战。长征七号控制系统创新采用了143项智能控制软件,为现役火箭软件使用量的30倍以上,大大提高了控制精确度。另外,在每个舱段中都安装了控制系统,改变了以往集中处理的方式,减轻了控制系统压力。“这也标志着我国火箭控制系统已向全面数字化控制模式发展。长征七号未来成熟后将成为新一代载人火箭,用于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张涛说。
千锤百炼的本领,源自千锤百炼的试验。据统计,仅初样研制,研制队伍就完成了32项关键技术攻关,完成了289项初样大型地面试验。
你能想到吗,长征七号的助推氧化剂箱最薄的地方仅有1.7毫米,只有鸡蛋壳那么厚,是火箭研制生产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之一。为此,科学家们不仅要研发各种成形、焊接的新技术,还要对其进行动力系统试车、常温静力试验、爆破试验等危险测试。
你能想到吗,为了模拟火箭从起飞到助推器分离前100多秒的真实飞行状态,需要把长征七号绑在全箭振动塔上反复“荡秋千”。
置身全箭振动塔,当初用来悬挂长征七号的16根粗钢丝绳,仍悬垂在这个高93米、面积达10230平方米的建筑内。
那是长征七号在地球上的“摇篮”。而今,它带着在摇篮里的所有“记忆”,义无反顾地投进了宇宙的怀抱。让我们祝福这位长征家族的“新人”!
它的一小步,是中国航天的一大步
与长征七号密切接触的这段日子,记者有幸目睹了它迈出的每一步,可谓步步精彩,步步意味深长。
第一步:坐着“沙发”去文昌。众所周知,长征七号是从天津海运到文昌的。“海运是目前火箭运输方式中,最理想的选择。”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体设计人员王旭形象地说,“火箭走公路、铁路,就像坐‘硬板床’;乘船走海运,就好似坐‘沙发’。”从天津港到文昌清澜港,这一步的背后,是我国航天发射“原点”的划时代位移。从此,我国航天发射迎来一个崭新的起点。
第二步:带着“脐带塔”走向发射塔。垂直转场那天,紧紧包裹长征七号的巨型活动塔架格外引人注意。“这是为长征七号专门设计的脐带塔。”长征七号地面设备副主任设计师吴梦强说,它的两侧装有6根摆杆,内部铺设有加注、供气、空调管路和箭上众多控制电缆,以及配气台和中频电源房间,因此它的结构及组成是最复杂的,这也意味着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技术又迈出了一大步。”这一步的背后,也是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场“三垂”测发模式的巨大变革,火箭待在发射阵地的测试时间从此变得更短。
第三步:成功迈出太空第一步。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挥控制中心,口令声和报告声此起彼伏。长征七号成功将六类七项载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的喜讯传来,指控大厅内欢呼一片。
“它的一小步,是中国航天的一大步。”这一步,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长征七号,梦想载体。在长征七号发射平台的一间配气室里,几名工程师和操作手畅想着未来:“很期盼发射货运飞船”“希望长征七号早日托举载人航天器”……当被问及参加长征七号第一次发射的感受,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空间站、载人登月、火星舱、深孔探测器,未来,这里的“第一次”只会越来越多!
长征七号,任重道远。“‘长七’,长期,长征!”此言不虚。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张涛看来,长征七号所开启的时代有多壮丽,它的使命就有多光荣。完成此次首飞任务,长征七号很快将承担中国首个空间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发射,在不远的未来,它还将承担中国航天多种类型的发射任务。
这是我国在役主力火箭的“接班人”,更是我国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张涛对长征七号寄予厚望:作为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构型,通过改型或与上面级组合,长征七号运载能力将覆盖大多数主流卫星所需的运载能力,面向主流卫星市场,适应面更宽。
说到这里,他指了指工作服臂上的图案说:“你看,这是长征七号火箭在环绕地球,寓意长征七号誉满全球、走向世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