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众人追思梅葆玖:让蜡烛一直亮着吧

2016-06-14 11: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0

  梅葆玖

  4月25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去世。6月12日,其追思会在北京梨园剧场举办。北京京剧院领导、演员和梅葆玖亲属、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缅怀这位艺术家。

  既继承又不守成

  梅葆玖生前常说:我不是大师,我就是干活的,我父亲梅兰芳才是大师。其谦逊、低调尽在这一句话中。追思会上,剧作家、戏曲理论评论家张永和说,梅葆玖先生“您就是大师,并且是世界级的”。

  张永和认为,梅葆玖全面继承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三娘教子》、《天女散花》、《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剧目,无论是唱腔、表演还是塑造人物,“谁也比不了。”“有人说他缺少新戏,他不是不能够演新戏,他是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来继承他父亲梅兰芳大师的优秀传统剧目。他既继承又不守成,既学步又阔步前进。”梅葆玖在《大唐贵妃》中大胆使用了新的音乐,而且留下了可以传诵的唱段,如《梨花颂》,这些都是进步。

  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说起,今年春节以后,梅葆玖主动到医院做了一次体检,那是他为重排《大唐贵妃》做的准备。“重排《大唐贵妃》,是梅先生晚年梦寐以求的一件事情。他希望在自己80多岁纪念父亲的时候,用来献给父亲——不仅是他对梅派艺术的守护,还想向父亲汇报。”李恩杰说,梅葆玖对梅派艺术哪怕是一个细小环节也不会随意改动,但他深知京剧不发展就会死,京剧发展必须走向现代,与歌剧等西方艺术融合,《大唐贵妃》正是梅葆玖想把梅派艺术传下去而深深思考的结果。

  京剧名家黄德华1959年到梅兰芳京剧团工作,梅兰芳是团长;1995年北京京剧院恢复梅兰芳京剧团建制,梅葆玖是团长。一起工作几十年,黄德华深深感到梅葆玖做人谦虚、谨慎、平和,尊重艺术、爱惜人才,在艺术上遵循“移步不换形”的原则而前进发展。他大胆地改革,吸收了西方交响乐的伴奏手法,从而丰富了梅派声腔。“对梅派艺术传承,他提出要做到‘旧中有新,新中有根’。他在继承中既尊重传统,又不忽略时代与观众欣赏口味。”

  黄德华回忆,当年在上海排《大唐贵妃》,梅葆玖骑一辆自行车,说如此既可以保证不迟到,又能锻炼身体,还能自己掌握时间。有时他在自己开车的时候,放起录音磁带伴奏,在车里自己吊嗓子。他太会珍惜时间了。

  北京京剧院原副院长周铁林与梅葆玖共事40余年。他回忆说,1995年重建的梅兰芳京剧团,属文企结合的性质,也就是由社会力量和国家给予一定支持的社会办团模式,盈亏是自己的事。梅葆玖提出要多排戏多演出,这才是剧团的生命之根。他以实际行动,无论到哪里演出,都主动担当挑梁,因为只要他出演,票房收益就高。然而在分配劳务费上,他却和大家一样。

  1996年,梅葆玖将梅兰芳大师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天女散花》、《廉锦枫》、《黛玉葬花》、《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的精华连缀在一起,用现代声光、舞美手段重新包装,形成了一台更深刻的体现戏曲内涵、不失梅派韵致的高品位的晚会,定名《梅韵》,后改为《梅华香韵》。为了让这个戏更加好看好听,吸引更多的观众,梅葆玖大胆尝试,在舞台上强化渲染,满台的梅花、明亮的灯光,20名身着古装的宫女在清新柔美的曲调中起舞,烘托杨贵妃的出场。他以对艺术执着的工作作风,保证了这台戏首演的轰动效应。2014年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梅华香韵》登上美国林肯中心和肯尼迪艺术中心的舞台,震撼了美国主流社会。《梅华香韵》是梅葆玖为梅派艺术传承发展所树立的一座里程碑。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国际移民组织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