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免税”黑店:瞄准中国游客 见人下菜碟(图)
有游客在一家“免税”店外(视频截图)
“游客进店,导游就有赚到钱的机会,所以团费低,”旅行社工作人员直言不讳地说。
【其他店铺:被黑店抹黑 生意受损】
关于国内旅行社与澳洲当地商铺联合宰客一事,悉尼唐人街的许老板不由得抱怨道,这种情况由来已久,10年前他在当地开店时就已经存在。
旅行社和导游把游客视为商品,按人头“卖”给当地专门“吃团”的礼品店、免税店,从中攫取大量利润。
旅行社为避免游客货比三家,往往把购物安排在抵达某城市的最后一天;有些旅行社甚至安排游客住在远离市中心的酒店。游客即使在自由活动期间也不便进入其他店铺比价,自然不会知道产品的真实价格。
许老板说,为了阻止中国游客在唐人街等地消费,有些导游甚至诋毁唐人街,说唐人街治安差、店铺卖假货等,极大影响了悉尼唐人街的声誉和生意。近两三年唐人街附近有多家礼品店和免税店倒闭。
相对于许老板愤怒的态度,记者发现中国游客倒是显得较为淡定。
刚刚大学毕业的王女士说,由于现在办理澳大利亚旅游签证相对容易,而自己订航班酒店太麻烦,就图省事报了购物相对少的旅行团。
王女士说:“我基本没在导游指定的商店买过东西,因为是自愿购物,而且那些地方卖的东西不是大品牌,不放心。不过团里许多游客都有买,所以导游没管我们。我们一般去附近的超市或小店逛。”
图为一家“免税”店
休年假出国游的孙先生认为,现在各类信息非常透明,许多商品的价格能够直接从网上查到。他出游前已经做了相关购物攻略,对当地商品价格区间心中有数。跟随导游进入某店铺,他能一眼判断出是否存在宰客行为。
刚退休的刘女士说,导游带他们去的店铺只有中国人,她虽然对此心存疑虑,但看到心仪的商品,价格还能够接受,她就忍不住“血拼”一番。
然而,如果知道自己购买的商品高于市场价,是否想过举报或投诉店家?
刘女士的回答是:“听说澳大利亚违法成本很高,应该不会有假货。如果仅仅是价格高一点,我就忍了。毕竟这里人生地不熟的,不想惹麻烦,而且我也不知道向哪里投诉这种情况。但如果被坑太多,我会回国进行投诉。”
游客在“悉尼国际免税店”购物(记者暗访时手机拍摄照片)
由此可见,年轻的中国游客对高价店铺有一定心理防范,且较为理性。即使消费,他们也会选择价格低廉的小商品。至于价高的保健品,他们会选择当地药店和超市购买。
而中老年游客则容易被销售人员忽悠,动辄购买上千元人民币的产品,同时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律师:商家宰客属违法 游客可投诉】
据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截至2015年11月底的前12个月内,中国赴澳游客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大关。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有价值的旅游客源地,中国游客在澳一年消费超过77亿澳元(约合364亿人民币),其中购物消费超过13亿澳元,占国际游客在澳购物消费总额的37%。
中国游客人数多、购买力强,似乎成了商家眼中“会行走的钱包”。若是面对导游与黑心店家联合抬价、阻止游客在其他店铺消费等现象,人生地不熟的中国游客该如何避免当冤大头?
资深华人律师申浩然说,《澳大利亚消费者法》禁止商家利用误导或欺骗行为、虚假陈述、引诱性广告等让消费者购买其产品或服务。如果旅行社和当地商店联合抬价宰客的情况属实,则属于违法行为。
《澳大利亚消费者法》第49条明令禁止推荐式销售,即禁止商业企业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以折扣、佣金或其他利益为诱饵,引诱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顾客提供潜在购买者的姓名、地址等个人信息,用以换取上述好处,且往往附加要求潜在购买者交易行为完成后,提供信息的顾客才能兑现这些利益。
申浩然提醒国内游客,澳大利亚联邦和各州均设有消费者维权机构,游客可以到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进行投诉。如果希望加快受理速度,可将投诉提交给各州的公平贸易署。一旦查明,这些机构会对涉事商家进行处罚,甚至代表消费者向法院提起诉讼。(新华国际客户端独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