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危房倒塌活埋独居老人(组图) 不远处是儿子百平米大瓦房

2016-05-17 08:23 来源:京华时报 0

  坍塌带走独居老人

  新民村位于湖北省通山县黄沙铺镇,全村共520户600余人,绝大多数村民为阮姓。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自然村,村内至今仍存在着众多始建于清朝的民房,且多数还有人居住。但由于年久失修,一些外观看似尚完整的老宅实际上已经成为危房,随时面临着倒塌的危险。

  73岁的独居村民阮家国,就住在村南部一座40多平方米的老宅内。

  5月9日上午9点左右,一声巨响打破了村里的宁静,这座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宅塌了。据村民们回忆,听到响声后,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开始在瓦砾中寻找阮家国的踪迹。“他腿脚不方便,一般很少出门”。村民阮家清(化名)说,房屋倒塌时,阮家国应该还在屋内睡觉,大量的瓦砾瞬间压在他的身上。

  在这片紧邻村内阮家祠堂的废墟中,除了断裂的房梁,混合着黄泥的青砖块以及部分勉强支撑的房顶和断墙,几乎看不到任何与生活有关的痕迹。“就算是房子不塌,屋里也没有什么东西,一个煤气灶,一张床,这么多年他(阮家国)就在这里勉强活着,仅仅是活着。”然而,那声巨响把这位老人仅有的“活着”也带走了。

  倒塌发生后不久,村民们在房屋中间的床铺上找到了阮家国。当时,他满身尘土,额头上有一处开放性伤口,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真的是太惨了,有儿有女的人,最后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实在让人寒心”。

  几天之后,老人的遗体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帮助下被安葬在村南侧的山里。

  村民寄希望政府更多扶助

  记者走访黄沙铺镇新民村后发现,村内老人独居老宅的情况并非个案。按照村民的说法,这些始建于清朝年间的民宅,经过百年的风霜雨雪,其内部结构大多已经出现严重的破损,有些甚至只能依靠木棍、竹竿等外部支撑才能勉强维持不倒。

  阮四喜家距离阮家国家不足30米,其老宅的外墙虽然比较完整,但仔细观察就能看出,其东侧外墙已经明显外倾,屋顶瓦片也已破损。阮四喜的哥哥说,弟弟在智力方面存在残疾,没有配偶和子女,平时的饮食起居只能靠自己一家照料。随时可能倒塌的房屋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弟弟的安全。

  在村西七组的五保户阮士长,同样居住在清代留下的老宅内。其弟弟阮士礼(化名)告诉记者,哥哥没儿没女,晚年只能依靠政府的生活保障款和亲属的救济生活。作为前任村支书的阮士礼,早已经盖起了新的瓦房,但是在家族观念非常强的村子里,把哥哥接到一起同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阮士礼用手指在哥哥的老宅墙面上轻轻一划,砖缝间的黄泥纷纷掉落,“(建)这种房子用的不是水泥,雨水一冲刷黄泥非常容易脱落,而且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安全性可想而知”。

  在村里做过领导的阮士礼表示,在他卸任之后,当地政府已经针对新民村危房的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房屋改造的名额是比较有限的,去年已经解决了4户,但是危房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数量还比较大,像我哥哥这种情况,还不是最严重的,可能还需要等一段时间”。

  有儿有女的低保户

  尽管在村内生活了一辈子,阮家国的家庭状况却似乎很少被人清楚地知道,也许是他活得太不起眼,也许是外人对“议论别人家事”的顾忌。记者只能通过村民的只言片语,还原阮家国的人生轨迹。

  上世纪70年代,阮家国曾在附近水库工地上干活,干到最后落下了残疾。此后,阮家国结婚了,妻子是外村一个双目失明的女人。他们育有两女一男,一家人在老宅里生活了几十年。两个女儿出嫁之后,先后搬离了老宅,儿子阮国流却一直没有结婚。

  2005年前后,阮国流在村北靠近小学校的路边建起了两幢总面积近百平方米的砖瓦房。此后不久,阮家国的妻子也搬出了老宅,她是与同村另一个男人一同搬进了儿子的新房,用村民的话来讲,“她和那个人好上了。”

  身有残疾的阮家国孤身居住在老房子内,两个女儿偶尔来看看他,送些吃的喝的,但是其独处于危房之中的境地却从来没有改变过。

  据周围邻居回忆,阮家国晚年生活相当清苦,“每天只能是自己煮一点粥,然后一吃就是好几天。他腿脚不方便,平时也很少出门。”

  新民村村支书阮英豪表示,鉴于阮家国家里的实际情况,村里只能给阮家国和他的妻子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每月可以领100多元的补助,“毕竟他的儿子是有劳动能力的,这是他的家事,村里也不好多说什么,除此之外也没什么好办法。”

  在阮家国儿子的瓦房里,记者见到了阮家国的前妻。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表示,自己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女儿已出嫁,家里经济困难,儿女们实在无力赡养阮家国。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日本新任驻华大使首次记者会 横井裕谈及南海问题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