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安 > 南安新闻 > 正文

南安“革命伉俪”相伴65年感情甜蜜如初恋

2015-08-26 11:24 来源:南安商报 0

  他亲身体会日本帝国主义对国人的暴行,20岁时参加抗日战争,革命路上遇到志同道合的爱人于秀玲,夫妻俩共度风雨、相互扶持,成为一对令人羡慕的“革命伉俪”。“陈秀夫妇是南安目前唯一健在的抗日离休老干部夫妻。”市老干局工作人员说。

  如今,家在溪美街道的陈秀虽已93岁高龄,耳朵不灵光,需要别人大声重复几声,但回首战争岁月的点点滴滴,依然记忆清晰。

    家穷做苦工 因不懂日语常遭打骂

  “离休后,父亲一直闲不下来,看到小区墙上有小广告,就拿涂料去涂。”陈秀的大女儿、今年64岁的丛丽华说,父亲身体原先很好,去年在小区里涂小广告时,不小心摔断了左腿,现在只能扶着拐杖行动。

  陈秀是山东荣成县人。“我们家当时是村里最穷的,靠着务农、短工、借债等维持生活。”陈秀说,小时候家里穷没上几年就辍学了,19岁时他到东北安东市老六沟做苦工,当时日本人已占领东北。

  “我当时还在小饭店打工。”陈秀说,当时他因听不懂日语常遭打骂,还差点被日本人捉去,“小鬼子不分青红皂白就是打骂,凭什么那么嚣张”。他亲身体会了日本侵略者对国人的欺凌,即使过去72年,只要提及当年被日军欺负的情形依旧愤愤不平。

  之后,陈秀随父亲到朝鲜等地做苦工。1942年,他返回东北安东市,由于一些原因报不了户口,只能躲在亲戚家,最后被逼无奈只得偷卖纸烟和地主换粮食。

    怕连累家人 改名换姓投身抗战

  “抗战8年,先苦后甜。”说到激动处,陈秀唱起抗战时期编写的《抗战歌》,1943年夏,陈秀在村中被选为民兵团长,为了更好抗战,不被当时的保长发现,按母亲陈秀英的名字,将原名丛仁滋改为陈秀。

  “当时不敢让家人知道我抗日,怕他们担心,连累他们。”陈秀说,当时他姐夫车进信是中共党员,参加抗日战争,对自己的思想进步有着重要的启发。

  “小时候听父亲说过,他们当时很苦,有时为躲避敌人,好几天不回家,身上都长虱子。”丛丽华说,当时父亲白天假扮成卖猪的,走村串户,做保长家人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支援一些子弹,晚上就去打游击战。

  1944年4月,陈秀参加胶东工商管理局训练班学习,被评为三等学习学员模范,同年先后在荣城县石岛工商局第一事务所、第四事务所任缉私干事,通过缉私封锁敌人的方式为抗战尽心尽力。同年,在陈秀的影响带动下,家人也都积极投身抗战。

  1945年4月,陈秀经加入荣城县中队,由于作战中英勇果敢,随后调往福建山腰盐场、南安县花纱布公司、南安食品厂等单位工作。

  “上世纪50年代,父母来南安工作后,就把家安在南安。”丛丽华说,父亲喜欢南安,几十年来,就回过老家两次,南安是他们的第二个故乡。

  “父亲吃过苦,最看不得别人受苦,经常帮助穷苦人。”丛丽华说,父亲在石井盐场工作时,有一回到县里开会,在车站买票时,见到一个女子丢了钱,还带着孩子,就将身上的钱给她们,仅留下1元钱买车票。

    革命伉俪相伴65年 感情深厚不曾吵过架

  革命路上,陈秀结识了另一个革命者山东荣城县的于秀玲(1923年1月出生)。1950年,他们两位结为伉俪,一起携手走过65年。

  经历战火、饥饿和各种苦难的老两口,不曾吵过架,感情非常好。“她负责出主意,我负责当家。”退休后,两人每天一起出去串门、买菜做饭、看电视,还常手拉手散步,形影不离,邻里很羡慕两人夫妻情深。

  如今,93岁的于秀玲因中风长年躺在床上,身上打着点滴,但精神不错。陈秀坐在床边,拉着她的手,两人就这么互相凝望着对方。

  “她的思想好,我很喜欢。”说起妻子于秀玲,陈秀不好意思地表白,“她家里比我家更穷,但她参加革命,有理想有追求,我们志同道合”。

  “我母亲很坚强,小时候双亲不在,家穷受迫害,10多岁就背着弟弟一起抗战。”丛丽华说,10多年前,母亲中风送到医院,因病情严重,医生多次让家人准备后事,“没想到,母亲一次次挺过来,10多年了,这可能跟母亲坚强不服输的性子有关。”

  陈秀有辆三轮车,他把这辆车当作“宝马”,没受伤前经常骑着,带上老伴外出逛逛。

  今年情人节,住院一个星期的于秀玲从泉州回到家里,陈秀一上去就紧紧拉住她的手,“那是他们分离最久的一次,他们相伴60多年,仍然甜蜜如初恋。”(记者 何雪莲 林梅治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1-7月南安全市技改完成投资164.13亿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