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码头一土楼内找出4块石碑 字迹清晰刻有墓志铭
最近,码头镇铺前村畲族族人修缮铺前土楼时,找到了文革期间藏于其中的4块刻有墓志铭的清朝石碑,上面的内容让村民充满好奇。近日,研读完墓志铭主要内容后,南安民俗专家、码头镇畲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雷永锻说,碑上刻的墓志铭,是铺前土楼建造者雷大经的儿子雷腾见请人所作,旨在感念已逝的父母亲。
【发现】土楼内找出4块石碑 字迹清晰刻有墓志铭
“这4块石碑,大概是文革时期被村民从畲族雷氏的墓地里挖出来的。”码头镇畲族研究会会长、现年77岁的雷远来说,当年他也参加了挖掘,因墓地大,挖了近5天。“挖起来后,担心被人偷走或损坏,我们就把石碑藏在铺前土楼里。”
近期,畲族族人在修缮这座近300年历史的土楼时,将4块石碑翻找了出来。村里的人对上面刻的内容感到十分好奇。
近日,记者来到铺前土楼时,雷远来已经把4块石碑清洗干净,上面所刻的字迹非常清晰。“我也只知道大概的意思,有很多地方看不懂。”雷远来说,村里很多乡亲都来看过,但他们对石碑上所篆刻的内容并不了解。
记者看到,墓志铭刻于黑页岩石碑上,每块石碑长约34厘米,宽约30厘米,第一块碑额有篆书“皇清”两字,雕龙纹饰。第二块与第三块碑身两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文言文,而第四块两面均只刻名字。
雷远来告诉记者,因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石碑上的字会变模糊,他准备找雷永锻帮忙,将墓志铭的内容抄下来进行保存。
【解读】讲述雷大经热心公益等事迹 可作为家族史材料
“这是建造铺前土楼的畲族雷氏先祖雷大经的墓志铭。”雷永锻表示,雷大经字徽祚,号慎圃,村里人也称他为雷天伦。
“该墓志铭是雷大经的第二个儿子雷腾见请当时有名望的人,为父母撰写的一篇墓志铭,这是为了让其后世子孙可朝夕瞻仰,感念品行。”雷永锻说,雷大经于清朝乾隆年间修建了铺前土楼,用来抵御宗族与宗族之间因耕地、林地等问题发生的围攻械斗。
据碑文记载,雷大经生于清朝雍正丙午年十月(公元1726年),卒于嘉庆壬戌年六月(公元1802年),墓志铭通过他热心捐资建文武庙、书院等事件,讲述了他生平热心公益、不计得失的为人处世之道。
据雷永锻介绍,雷大经享年77岁,按清朝时的人均寿命来说,绝对属于高寿,这或许与其处世心态不无关系。
“墓志铭还讲到雷大经先祖的渊源,详细讲述了他的3个儿子为官等生平事迹,相当于族谱,可为后人研究家族史提供材料。”雷永锻表示,石碑上所讲述的故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朝当时的人文和乡土风情,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历史的参考。(记者 何雪莲 朱晨辉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