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镜头讲述南安水头的“小城市”故事
创业和宜居可以并存吗?在南安水头镇,答案是肯定的。
在这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搭配碧水蓝天的生态环境,一个适合创业和宜居的“小城市”崭露头角。
繁华的水头镇区。
高传信在五里桥文化公园骑行。
2014年,水头成功入围全国科学发展百强镇、福建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实施了小城镇改革发展建设项目61个,完成投资额44.91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额126%。同时,连续第三次获得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考核一等奖。
“水头是个产业聚集、人口集中、资源集约的城市,正在加快打造国际石材之都,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均衡发展民生社会事业,着力建设绿色低碳家园。”水头镇党委书记王端峰说,未来,水头将把握新常态,展现新作为,谋求新发展,扎实推进水头“小城市”试点建设进程。
2015年,是水头“小城市”试点建设全面推进的开局之年,这座年轻的城市正阔步向前,向全国展示它的诱人魅力。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水头,希望通过撷取的几个镜头,讲述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小城市故事。本报记者卓晓熹陈江涛见习记者李想实习生张亦弛文/图
五里长桥展新颜 85岁高老说这是生活的好地方
镜头一
初春时节,在高楼林立间,五里桥文化公园静静地“躺在”长桥旁,伴着一汪碧波荡漾的湖水,这里成为水头镇居民结伴踏春的好去处。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成群结队的人漫步五里桥文化公园,感受岸清水绿,“长虹卧波”。一名头发银白的老人骑着自行车从绿荫小道穿过,不时哼唱着南音乐曲,特别引人注目。
老人叫高传信,今年85岁,家住水头镇埕边村。每天凌晨4时30分,天还未亮,高老就会骑上自己的“爱车”,到五里桥文化公园骑行散步。
一辆自行车,两台收音机,车篮内放着一对棉质手套、一条毛巾,高老的装备很简单。收音机里收录了上百首的南音歌曲,高老一边骑行一边听唱,笑称:“运动之余,也活动脑部,避免老年痴呆。”
三年来,高老每天到公园运动两小时,风雨无阻。“生活在五里桥文化公园旁,感觉好极了。”高老说,坚持运动后,自己的冠心病、糖尿病等病痛都不再发作,身体轻松多了。
如今,高老和自行车、南音,在埕边村内小有名气。“清晨,南音从房前屋后一响起,我们就知道高老出门骑行去了。早上5点半左右,村里一些人也会结伴去公园散步,多则50来人,少则20多人。”68岁的村民黄宝治说,不仅水头的人爱去五里桥文化公园散步,晋江安海那边生活的人也常来“斗阵”散步。
古迹与新园,在现实中完美结合。在水头“小城市”建设中,围绕这座南宋古桥规划出的公园,不仅重新激活了千年古桥的生机,也是水头打造生态宜居人文环境的缩影。
从身无分文到买房安居“新水头人”称这是创新创业的热土
镜头二
来自莆田的林福义,现在有个新的身份——“新水头人”。在水头打拼10年,他在老家盖起了小洋楼,还在水头滨海开发区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老婆孩子也来到身边,准备在水头安家扎根。现在,自己代理的石材防护品牌也渐渐打开市场,手底下还有一帮员工,林福义对以后在水头的发展充满信心。
时间回拨到2005年,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林福义,跑了好几个城市,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
那时,身无分文的他,跟着亲戚来到水头,在一石材厂做管理,其实就是杂工,什么都得干。“因为没有目标,所以觉得很苦。”林福义回忆说,但那段经历对自己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半年后,他对石材厂的每个环节都了然于胸,当上了厂长。但第二年,他仍然选择了离开。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另一个石材厂承包了石材切边的环节,当起了小包工头。那一单生意让他掘到第一桶金,也让他获得了老板的信任和赏识。2007年,他尝试做石材防护,大学学应用化学的他很快就做得风生水起。
2010年,他更是引进了美国奥都,当起了全国的总代理。林福义说,该品牌原本在水头没有知名度,但前几年积累的人脉和口碑,让他很快地打开市场。
林福义说,这10年的打拼,他看到了水头的包容性,在这片土地,只要踏实肯干,就能立足。水头是一个创新创业的热土,他的事业只能算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水头,每天都有像小林一样的“新水头人”入驻,让这座年轻的“小城市”充满着朝气和活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