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创新财政支农工作 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拓宽支农渠道、加大基层投入、突破扶贫瓶颈、提高土地治理……一项项措施的落实到位,展现了南安三年来致力创新财政支农工作的成绩。
目前,南安已逐步构建起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三位一体”模式,推动财政支农改革不断深入,财政支农工作的站位更高,管理职能更全面。
建设智能温控及温室大棚三级财政给予补助支持
在洪濑镇厝斗村绿滢植物工厂,有一个“鸟巢”形的温室大棚,蔬菜瓜果种在挤塑板中,靠喷雾设备喷射的雾化营养液生长。这个占地2亩的大棚,可种植16万棵蔬菜。
绿滢植物工厂的“鸟巢”温室大棚,仅是南安大棚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2014年,南安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首创县级财政补助大棚设施建设等措施。去年,全市建设智能温控大棚49亩、温室大棚40亩,三级财政(省、泉州市、南安本级)兑现补助资金568万元,并带动社会资金568万元投入设施农业建设。
不仅鼓励农户建设大棚设施,南安也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明确对连片流转50亩或新增流转20亩的农户及承包经营户每亩各奖励100元,对采用机耕、大棚、滴喷等农业设施的给予不同档次的一次性追加补助。据统计,三年来,全市累计规模流转土地10431亩,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为促进各项特色农业发展,三年来,南安还出台休闲农业示范、生态茶园、油茶产业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等多项本级财政奖补措施,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
全市村级运转经费财政投入三年内翻一番
南安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财政资金投入,从2011年每年5804万元提高到2014年每年12780万元,短短三年内翻了一番。
其中,保障范围包含村干工资补贴3534万元、村居办公经费补助1839万元、村主干养老保险179万元、离任村主干生活补贴378万元、村主干考核奖励15万元、村(社)大学生补贴288万元、村级绩效考核奖励730万元、“六大员”等津贴1287万元、村级卫生保洁经费4530万元。
“加强资金保障力度的同时,实行村干部基本报酬统计考核、整合农村‘六大员’津补贴、规范村级运转经费管理等措施,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管理工作。”市财政局工作人员表示,这些措施切实减轻了基层组织负担,提升了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年投入资金2.6亿多元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在码头镇大坝新村内,一幢幢崭新的住宅楼“拔地而起”,令搬迁的村民喜上眉梢。这仅是南安实施造福工程的一个区域例子。
三年来,南安投入资金2.6亿多元,帮助困难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其中,实施造福工程734户3200人,投入财政资金960万元,项目实施涉及柳城、金淘、码头等13个乡镇的38个建制村。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全市共完成危房改造1161户4492人,下达补助资金1480万元。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6759套(户),市财政共兑现各级财政补助资金2.324亿元。实施重点扶贫村挂钩帮扶制度,对每个帮扶村结合项目建设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财政资金补助,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扶贫村道路基础设施及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
另外,在土地治理方面,三年来,全市实施了眉山、金淘等中低产田改造及洪濑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翔云眉山片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等7个项目,改造农田1.59万亩,争取各级财政资金2002万元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受益群众达15792户59915人。
此外,三年来,全市共投入旧村复垦土地整治财政资金1.5219亿元,获得省国土资源厅预核准增减挂钩指标821亩,实际新增耕地483亩,市域内项目建设自行调剂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533亩。(记者 卓晓熹 通讯员 郑雪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