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霞美埔当村6公里机耕路、10公里水渠建设完成三分之一
“明年春耕全村就可以直接从水渠引水灌溉,不用再抽水了。”昨日,看着正在建设的水渠,霞美镇埔当村村民老郑心里充满期待。原来,埔当村是有名的“旱涝区”,村里四五百户农民都要“靠天吃饭”。去年,村里开始进行农田整治,建设机耕路以及水渠,目前项目已经完成近三分之一。
部分新水渠已完工。
旱涝成灾庄稼失收 村民伤透脑筋
昨日,记者在埔当村看到,一条新修的水渠穿梭在百亩水田中,每隔10来米就有一个灌溉口。80岁的阿婆洪带正从水渠中引水入田。
“过几天就可以插秧了,有水渠就是方便。”洪带说,她家有两亩地,孩子们都在外工作,每年她都会在自家的田上种上一些水稻、地瓜和蔬菜。以往,她要从云台山那用水管接山泉水到田里,又远又麻烦。“山泉水水源不稳定,时有时无。”让洪带发愁的是,要是遇到干旱,基本上没有水,只能等下雨,经常因为缺水,影响了农田收成。
“以前也有一条水渠,但长满杂草,基本上被泥土堵塞了,一到雨季,雨水会直接冲进田里,把庄稼淹没。”老郑告诉记者,这片农田大约有700亩,是埔当、云台两个自然村400多户村民所有,由于地势较低,经常遭遇旱涝危害。以前一到雨水天气,因田地靠近云台山,加上山洪水的冲击,水流到田里,农田被淹,庄稼收成便不好,村民为此伤透了脑筋。
上级拨款160万 建设机耕路和水渠
埔当村党支部书记许建新告诉记者,2012年,埔当村土地整理项目被确定为市级项目,并于去年正式招投标建设,进行基本农田改造。根据规划,由上级划拨160万元,投资建设约6公里长机耕路以及10公里左右的水渠。
许建新说,项目于去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明年春耕即可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新修建的机耕路长约2公里,宽为2米-4.5米,已经完成了基础路基工程。而新修建的水渠长约3公里,宽、深均为0.5米,是上个月才建成的,可灌溉沿途约200亩田地。
“水渠也具备排涝功能。”埔当村村委会主任许堪水说,水渠建好后,遇旱天可灌水到田,遇雨水时也可排水保田,能有效保证农民的耕种。
据悉,为了保证水源的稳定,村里在云台山脚下建设了一个储水坝。“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将山泉水、雨水统一收集储存,保证农田日常灌溉。”许堪水说。
“目前,我们的整治工作遇到一些困难,正在协调中。”许建新说,由于修建的机耕路和水渠总面积约18亩地,涉及的农户较多,沟通难度较大。接下来,他们还会和镇里共同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争取早日将项目完成,让村民受益。(记者 洪雅娟 见习记者 李想 通讯员 傅成顺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