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公安建律师联调机制 专业律师助力矛盾化解途径畅通
遇到邻里纠纷、小孩打架、吃饭不给钱、交通事故引发推搡等案件,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报警求助。但有时一起小纠纷就要处理一两天,一个小矛盾就要占用两名警力,甚至引起信访,让矛头指向民警,让民警从“公家”(第三方)变成“冤家”(当事人)。这是基层派出所普遍面临的状况。
如何让民警从非警务警情中剥离出来,提高化解矛盾效率又受到案件双方当事人首肯,南安市公安局找到了破解之策——律师联调机制。今年1-7月,市公安局共排查矛盾纠纷5469件,成功化解5138件,当事人自动履行率高达94%。
引入专业律师力量 畅通矛盾化解渠道
律师联调机制是指派出所和周边律师事务所联合,对矛盾纠纷、交通事故和符合调解条件的治安案件进行联合调解的工作机制。鉴于律师独特的“第三人”公信力和法律专业优势,案件当事人双方最信任代表自己利益的“代言人”,使得繁杂的非警务性警情在最短时间内高效解决,解放警力成为可能。
“这就像公安机关对源源不断的非警务性警情潮开通了一道分洪渠口,将大量矛盾纠纷分流出来化解于基层。”泉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南安市公安局局长庄文斌表示,联调机制引入专业律师力量,畅通矛盾化解渠道,有利于将大量繁杂矛盾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解决,实现警力资源科学配置。
以双方当事人信任的律师为调解员,发挥公安机关执法者作用,是取得“联调”实效的关键所在。为此,市公安局党委要求各派出所根据辖区实际,与周边律师事务所成立“律师调解联络员”制度,颁发调解联络员证件,统一制作律师调解联络员名片,由当事人自主选择律师。此外,派出所法制室还建立“律师调解联络员”微信平台,方便民警和律师联络员日常交流。同时,派出所提供硬件保障,在法制室增设“律师联调”功能,让律师调解联络员有地方办公。
截至目前,有21个派出所与47家律师所建立“律师调解联络员”制度,律师调解联络员已达141人。
律师联调为民警“减负” 客观公正维护当事人权益
2014年5月25日,3名幼童在水头镇西锦村一水池边游玩,4岁女童梁某与同龄男童陈某推扯玩耍,导致梁某不慎掉入水池身亡。案发后,水头派出所立即组织警力开展调查,发现陈某未达刑事责任追诉年龄,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死者30多名家属到派出所讨说法。民警多次组织劝解,但均无效果。
为此,水头派出所启动律师联调机制,邀请君颜律师事务所和水头法律服务中心分别代表当事人双方召开听证会,通过律师专业的解说,第二天,当事人在律师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成功避免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
“以前,要处置这种非警务性案件,派出所要出动非常多的警力,还得折腾好几天,民警压力非常大。”水头派出所所长黄东阳说,如今,有了律师联调机制,民警能够及时从非警务警情中剥离出来,转向正常的值班备勤。
2014年7月13日,水头一建材市场发生亡人工伤事故。案涉两方利益主体,涉及财产损害赔偿、人身损害赔偿和保险合同纠纷3类法律关系。接报后,水头派出所立即组织死者家属代表先后到不同律师事务所,由不同的律师对该事故进行分析和发表看法,最终得出统一的结论:死者应负事故的主要责任,经过多家律师事务所的协助解释和化解,死者家属接受了律师的劝解,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黄东阳表示,以前民警调解,当事人习惯性认为是“和稀泥”式的调解,调解手段单一。引入律师联调机制,当事人认为律师会站在公正的角度,以丰富的法律知识,维护其合法权益,符合当事人“胃口”。(通讯员 陈国兴 蔡文宫 本报记者 傅梅香)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