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园”到“南安梅元”
从“清华园”到“南安梅元”
一名博士选调生的三重成长印记
省法院挂职干部 毕琳
根据组织安排,我从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毕业后,于2023年11月,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选调生身份赴南安市基层锻炼——首年挂职南安法院,次年任梅元村党委书记助理。

从京城学府至闽南侨乡,从法学典籍至田埂阡陌,从省院恢弘至基层纷繁,这七百余日的行路,是我从“象牙塔”扎进“泥土地”、从“法典条文”触摸“人间烟火”、从“省院视角”俯身“村庭小事”的蜕变之旅。现实境遇的转换,终化作内心的丰饶:曾经的书生意气,渐次沉淀为扎根大地的力量;昔日的理论自信,慢慢生长出直面复杂的从容。
从首都到乡村
在阡陌间重识山河
从京华至乡野,不仅是地理坐标的迁移,更是认知图景的重绘,南安的风里飘着的龙眼香,梅元村的石板路沾着的露水,让我惊觉:基层不是地图上的色块,而是有温度、有褶皱的生活现场。

环境之变
从“钢筋森林”到“阡陌田埂”

抵达南安梅元村第一个月,跟着驻村干部走街串巷,我看到老房子改造成的“第一党群服务站”,阿伯们在里面下棋、泡茶、练书法,阿婆们在广场上排练舞蹈;我看到田野上农户们在翻整土地,池塘里成群的鸭子在水上嬉闹……这些鲜活的细节,让我读懂了中国的微观肌理:所谓“国情”,不过是千万个这样的村庄、千万张这样的面孔。
角色之变
从“过客”到“家人”


初始走访农户,所言多是政策条文;久而学会倾听灶台边的叹息、田垄上的期盼。村里老人开始唤我“小毕”,会往我兜里塞煮花生;家长里短时,婶子们拉着我评理:“小毕你看,他家围墙占了半米道!”我习惯了在饭后绕村散步,听犬吠、看炊烟。当我数次往返上级部门,多方沟通努力,终于争取到10万元村文旅和道路交通安全经费时,当村民遇到纠纷第一时间找我“小毕顾问”时,我知道,自己不再是“挂名助理”,而是被需要的“村里人”。
认知之变
从“图纸规划”到“土里的答案”

曾以为乡村振兴是“建广场、修马路”,直到参与“农文旅”项目调研才发现,村民更在意“土地流转能不能多赚点”“游客来了有没有地方吃饭”。我们协调流转近九百亩地,不是简单签合同,而是一家家算收入账、一次次讲解规划蓝图。基层的成长,始于放下“改造者”的傲慢,学会“跟着群众走”。
从学府到社会
在纷繁中求索真知
作为法学博士,我曾笃信“法律是逻辑的艺术”。但在法院挂职、驻村实践后,才懂“法治的温度,更藏在法条外的烟火中”。
知识之变
从“法典条文”到“人间万象”

在南安法院,我参与上百件刑事、民事案件的审理,发现许多判决不只是依据冷冰冰的条文,更是在刚性条文与柔性情理寻找最佳平衡点的艺术:在审理一起在校大学生帮信、掩隐罪时,发现主要原因是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学校法治教育方面缺失,我努力为被告人争取缓刑,并向该学生所在学校发出司法建议书,建议加强法治宣传、警示教育和校园管理,被采纳落实。
思维之变
从“逻辑推演”到“辩证权衡”

驻村时,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动了手。按法律程序需丈量、确权,程序繁琐耗时,可能会让矛盾进一步加剧。我想起法院“先行调解”经验,拉着村老、乡贤当“和事佬”,在宗祠茶桌上为双方摆道理、讲情分,三天就化解了矛盾。从此明白:基层治理不是“非黑即白”,灵活不是妥协,是把法律原则揉进乡土逻辑中。
信念之变
从“学术理想”到“民生担当”

曾觉得“司法为民”是宏大叙事,直到在村里普法时,一位大哥攥着我的手问:“小毕,我老板不给工钱,能帮我要回来不?”后来我们联动相关部门真的帮他讨回了钱。他说:“原来法律是能帮咱老百姓的。”那一刻,让我深切体悟“为人民服务”的重量,非亲身经历不能知其深沉。
从省院到南法
在磨砺中砥砺初心
从省高院到南安法院,不仅是工作场域的转换,更是角色身份的重构。这里没有“全省审判”的宏观数据,只有一个个等着说法的当事人、一件件等着解决的“案事件”。
职责之变
从“宏观指导”到“个案办理”

在省院时,我参与课题研究、起草文件;到南安法院后,我开始办理一个一个具体的案件:一起故意伤害案中,我就是否达到轻伤,与公安刑侦部门多次沟通鉴定;在缅北电诈专案中,对于被告人是否能构成自首,我审慎研究并积极向上级法院请示;一个家属申请解除的强制医疗案件,我到精神病医院与主治医生详细研判……原来,公平正义的实现,要在法律之内寻求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统筹法理情有机统一。
方法之变
从“规范程序”到“乡土智慧”

基层法庭缺的不是法律,是“接地气”的方法。作为“纽带”,我努力贯通上下级法院、连接村镇与法庭,推动梅元村与洪濑法庭结对,建起“村庭联系点”。现在,邻里吵架先找村调委会,土地纠纷请法庭提前介入,把矛盾化解在“未成讼”阶段。
视野之变
从“全省坐标”到“一村一寨”

曾以为法治建设是“高院出政策、基层抓落实”,驻村后才懂:法治是“自上而下”的规范,更是“自下而上”的生长。我拉上刑庭、洪濑法庭的同事到村里,用村民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普法,帮助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推动“千亩方”土地整治,我们用法律知识帮村民理清权益。法治中国的模样,就在这村规里、田埂间,一点点清晰起来。
两年基层路,我从“清华园来的博士”变成“梅元的毕助理”。这段旅程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启蒙:它让我褪去书斋里的天真,在泥土中生长出坚韧,读懂了中国的厚度;它让我超越理论的局限,在实践中淬炼出智慧,触摸到法治的温度;它让我突破专业的藩篱,在跨界中拓展出视野,坚定了“把根扎在基层”的信念。
如今返程将即,梅元村的溪水还在脑海中流淌,村口阿婆的叮嘱犹在耳畔边回响——它们时刻提醒我,无论身在何处,都应保持俯身向大地的姿态,在法治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定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