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小矛盾 调出大和谐 柳城有支“夕阳红”调解队
“幸好有您帮忙调解,事情才能圆满解决!”近日,在柳城街道金街社区调解工作室,居民黄阿姨紧握着调解员陈维回的手连声道谢。
今年67岁的陈维回原是金街社区居委会主任。“1999年,我就在社区当调解员了,2015年开始担任居委会主任,社区情况我都一清二楚。”去年,虽然卸下了居委会主任的重担,老陈也没闲着,继续发挥余热,不仅担任金街社区老人协会会长,还加入柳城街道“夕阳红调解队”,干起了老本行。
加入“夕阳红调解队”以来,老陈帮助柳城司法所解决了不少“疑难杂症”。
居民陈某教和陈某治是多年的老邻居,一个家住坡上,一个家住坡下。陈某教因饲养鸡鸭,需要将粪水往坡下排,但是他只在自家接了排污管道,导致粪水直排陈某治家门口,影响通行且臭味刺鼻。为此,两家争吵不断,双方发生矛盾积怨已久。
接到这起纠纷调解诉求后,老陈立刻前往现场了解情况。“你这粪水直排影响到我们了,必须帮我家也接上排污管道!”“水往低处流不是正常的吗?凭什么要我负责接坡下的排污管道?”到达现场后,陈某教和陈某治仍在激烈争吵。
“法律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眼见双方争执不休,马上就有打起来的气势,老陈耐心释法说理。
紧接着,他又立刻打电话叫来水电工,帮忙连接排污管道。“我看你们都不愿退让,今天我就当一回和事佬,自作主张把管道接起来了,钱我先垫付没关系,希望你们日后好好相处!”老陈表示。
通过法理与道德的角度,老陈直击当事人的“心结”所在,指出这样做的影响和危害,并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见及建议。“最后,住坡上这个人还找到我,一分不少地把垫付的钱还给我,其实有时候人就是赌一口气,放不下面子,那我给个台阶下,事情自然就平息了!”说起多年的调解经验,老陈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每次帮忙调解,会因为找不到调解突破口,好几天睡不着觉,一旦调解成功,心里又会无比舒服畅快!”如今,已经67岁的老陈仍然乐此不疲地奔走在调解一线,成为居民之间矛盾的“调和剂”。
“这些老同志威望高、政策熟、经验丰富,还有‘人熟地熟’的优势,能弥补基层调解工作的不足。”柳城街道老人协会会长陈金炼告诉记者,近年来,老人协会动员街道离退休干部发挥“四员”的作用,争做调解员,讲法律、摆事例、说情理,倾尽全力化解信访积案,维护社会稳定。
柳城司法所所长潘俊川介绍,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纠纷和日益多元的人民群众需求,柳城司法所深入践行“枫桥经验”,延伸调解网络,创新调解方法,精心谋划,探索建立“夕阳红”调解室,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人员作用,着力打造调解工作新模式,有效助力平安建设。
2020年3月,柳城街道还利用辖区内离退休老干部较多的优势,由柳城街道调委会、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联合牵头发起,成立了“夕阳红调解室”。“截至目前,这支调解队人数有200多人,平均年龄70岁左右,具有‘柳城特色’的联合调解新格局初步形成。”潘俊川介绍,成立以来,“夕阳红调解室”共调解100多个案件。此外,街道还派驻五星级调解员李夏亭、王秀英等人进社区、村庄,通过开展“夕阳红”调解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创新矛盾纠纷化解调处方式,做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同志像老陈一样,加入“夕阳红”调解队,他们积极发挥余热,奔走在各个纠纷调解现场,日复一日、寒来暑往,为街道的平安建设保驾护航。(记者 赖香珠 通讯员 李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