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表热议报告建言发展
18日,中共南安市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会议期间,在各代表团会议室内,处处可以听到代表们关于经济、民生、城建、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声。党代表们带着群众的嘱托和信任,积极传递基层的期盼,为南安未来发展建言献策。记者选取部分来自一线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听听他们的心声。
构建南安制造新高地 挺起民营经济主脊梁
近年来,南安“泛家居”模式线上线下同步发力,获评省体制创新优秀案例。“芯谷”功能逐步完善,三安项目实现部分投产。“智谷”片区活力显现,美的智慧家居科创项目、武夷泛家展贸项目落地建设。承前启后,今年的党代会报告提出,以“泛家居”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芯谷”“智谷”驱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以平台经济、服务型制造和文化旅游突破现代服务业短板,大力推进创新发展、动能转换、提质增效,推动形成传统、高新、现代服务业“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构建南安制造新高地,针对报告中“加快‘泛家居’科创小镇建设,打造全球绿色建材一站式采购体验目的地”,党代表黄江川提出加快推动梅山打造中国品牌家居专业市场及制造业集聚地的建议。“梅山家具产业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萌芽兴起,培育了敏华控股、拉菲德堡、鼎美家私等一批国内知名家居品牌。”黄江川说,梅山应结合泛家居产业联盟,借助乡贤在外创办的家具产业优势,以梅山为中心打造家居专业市场。目前,梅山正积极发起筹建南安市家具产业协会,推动家具产业实现市场、产业基地联动发展。
挺起民营经济主脊梁,报告还提出,强化清新型政商关系,支持企业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做大事业。“民营经济是泉州最大的特色、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活力源泉,成立服务民营企业发展协调管理机构是创新行政管理、彰显南安地方经济特色的重要体现。”党代表林德育建议,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设立民营企业发展统一协调服务机构,发挥统筹、协调、支持和保障职能,不仅能贯彻落实好各级关于民营企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能协调推进民营企业改革与发展。
聚力组团发展 提升建管水平
党代会报告指出,以小城镇试点建设为依托,发挥东溪流域人文和生态优势,引导北部片区高效协同发展。梅罗九、诗淘码组团重点打造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高端康养圣地,以及家居展贸体验、现代都市农业和区域物流中心。康雪洪组团致力打造食品加工和商贸物流中心。
“当前,康雪洪组团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加快发展的条件更加具备。”来自雪峰开发区的党代表苏林彬一一细数:一是土地要素优势,沿纵三线现有可开发土地5000多亩;二是区位交通优势,纵三线、创意大道已经开通,横八线正在建设,泉南高速复线正在规划;三是配套服务优势,雪峰开发区已完成污水管网铺设、LNG入园、电力扩容、市政道路建设并顺利通过规划环评,项目入驻的配套更趋完善。苏林彬建议市委市政府在加快规划、项目引进、资金投入等给予康雪洪组团大力支持。
报告还指出,全面提升建管水平,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重心下移的城市管理机制,整合运行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全力破解交通梗阻、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市政设施管护不到位、“滴洒漏”等顽疾。“南安市区东进北拓,江北新城建设如火如荼。美林街道成为江北新城建设的主阵地,但目前美林街道建成区无论是市政建设还是城镇管理,或是各种资源配置,都存在短板。”党代表傅文贤建议,将美林街道城市建成区全部采用城镇化管理,着眼未来、高位配置、统筹推进,让城市建成区的居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提升人文素质 推进乡村振兴
党代会报告指出,提升人文素质,以文润城、以文化人。拓展升华南安城市精神,塑造南安儿女爱拼敢赢、爱国爱乡、开放包容、诚实守信的胸襟。加强古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名人故居的规划、整治和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重视文化典籍、史迹史料、档案文献收集整理,创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城市。
来自历史文化古镇——丰州镇的党代表黄哲宣大为赞同。他说:“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文物众多。丰州历史古街巷的保护对宣传闽南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建议市委市政府对丰州古城保护上给予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恢复和疏通古城内外历史水系,维护各级文物单位,保护好历史风貌建筑,结合古城街巷网络修复,形成具有闽南文化和建筑特色的古城文化中心,使之成为传承发扬闽南文化的平台和旅游开发的亮点。
而来自英都良山村的洪伟龙立足本村,建议市委市政府对良山村坂埔古厝的发展规划及保护开发等各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坂埔古厝在不久前被评为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希望有关部门能指导支持村落中与古厝风格不协调的建筑外立面进行改造”。
报告还指出,推进乡村振兴,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激活农村发展活力。热议中,党代表王清山提出在全市推广“强村带弱村”的农村特色共建发展模式的建议。
王清山说,今年5月洪濑镇立足发展实际,选取部分村试点开展“村带村、户帮户、特困群众靠干部”活动,为先进村和后进村、致富能手和低收入群众、党员干部和特困群众搭建通畅的联系平台。组织4个发展强村与4个发展滞后村结对共建,签约合作项目25个。半年来,4个后进村在先进村的带领和帮助下,党组织建设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共建项目进展顺利;低收入群众和特困群众在社会乡贤和党员干部的结对帮扶下,生活均有明显改善,社会舆论一片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