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乐峰孔泉书院近期重建 预计于今年5月完工

泉州晚报   2018-03-28 09:28

  位于南安市乐峰镇的孔泉书院创立于明嘉靖年间,经过近500年的风霜洗礼,早已破败不堪。近日,记者从乐峰镇政府获悉,孔泉书院将在原址进行重建,目前已完成主体建设,预计于今年5月完工。

­  泉州自古文风鼎盛,古代书院林立,被誉为“海滨邹鲁”。泉州古代书院兴于唐末,鼎盛于宋,巩固于元明两朝,自唐末到清末,泉州历代共建有书院73所。然而,现今大多数书院已堂屋不复。为了重拾重教兴学的传统,近年来,泉州部分书院陆续复建,如2008年7月,晋江、安海市镇两级政府出资400多万元启动石井书院修缮工程,并开放供人参观;宋、元、明时期的泉州四大书院之一的小山丛竹书院也将于原址复建。□记者 陈灵

­  复建的孔泉书院已完成主体建设 (陈灵 摄)

­  效果图

­  现场 复建明代古书院 打造文化主题园

­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乐峰镇厚阳村,尚未进村,便在公路一侧看到一幅孔泉书院旧址复建及景观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十分醒目。行驶至书院附近,可见一栋闽南传统古建筑风格的书院已大体完成,红砖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书院斜后方有一块“白云深处”的石刻。

­  据悉,孔泉书院在明朝嘉靖年间创立,旧址有150平方米左右,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因书院附近有一孔清泉,泉水四季长流,故得名孔泉书院。书院创建以后,乐峰炉内潘氏祖先聘请名师,广收门生。书院原为土木结构,随着时间推移,受损愈发严重。

­  乐峰镇副镇长李志榕介绍,孔泉书院承载了乐峰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了继承先祖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激励后人奋进,乐峰镇筹资200万元在原址上重建书院,于去年10月开工复建,争取今年5月完工。

­  同时,乐峰镇政府还以孔泉书院文化为核心,结合全镇旅游产业,将孔泉书院文化园规划建设成孔泉书院文化主题园、世界潘氏文博园、七星池农业生态园、祥畲湖中心景观园、凤冠山体育休闲森林公园五大园区,拟规划用地1845亩,计划投资2亿元。孔泉书院文化园建成后,将成为以书院文化为主题的国家4A级文化创意旅游景区。为了配合文化园,后续还将配套设计24米宽的迎宾大道及11米宽的环村主干道,带动乐峰镇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

­  历史 千年共建设73所 助推文教事业发展

­  “书院是介于私学和官学之间的一种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机构,从唐代至清末,存在了1000多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书院在政治上和教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泉州师范学院教授苏黎明介绍,古代泉州是福建乃至全国书院制度颇为兴盛的一个地区。书院起源于唐末五代初,初盛于南宋,明清时期达到繁荣,历经周折,几度兴衰。自唐末至清末,泉州历代共建有书院73所,清末废除科举后,书院才告消失,或停办或改办为新式学堂。

­  苏黎明表示,泉州历史上的书院,相当部分由地方官倡办,为公办书院,规模一般较大,也有不少是由地方儒绅创办的,属民办书院,规模有大有小。书院是名儒贤士讲学授徒之所,一般具有奉祀先儒、收藏书籍、教授生徒、学术交流与著述等职能,学术研究风气较浓。“可以说,泉州书院制度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教育由上层贵族垄断向下层社会的移动,促使士大夫文化向平民文化过渡,使传统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书院的长期存在,对泉州古代教育的发展,对泉州文化的积淀,以及对泉州古代整个社会生活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历代建设的73所书院中,宋、元、明时期的小山丛竹书院、石井书院、泉山书院、欧阳书院曾并称泉州四大书院。如今,四大书院中保存最完好的是石井书院,而小山丛竹书院、欧阳书院、泉山书院则堂屋全无,唯有遗址尚存的石刻、石牌坊等留于后人。这也令苏黎明感到十分惋惜。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泉州产”鱼排首次出口海外
  • 晋江:今明阴有小雨 后天阳光归来
  • 石狮“青年夜校”正式开课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