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讲述《广泽尊王》剧本创作背后故事
李爱社正在练习书法。
27日,在第六届南安·国际凤山文化旅游节开幕仪式上,50集电视连续剧《广泽尊王》剧本获批颁证,不久的将来将搬上影屏。
《广泽尊王》剧本由诗山镇红旗村人李爱社创作。李爱社现任永安市作家协会主席,是电视连续剧《烽火含笑》总编剧。昨日,记者联系了李爱社,听他讲述《广泽尊王》创作的背后故事。
打小受凤山文化熏陶萌生创作广泽尊王剧本想法
李爱社从小在广泽尊王坐化、凤山寺祖庙所在的红旗村长大,他的母亲和家人都是广泽尊王的信众。“自小凤山文化就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在大家看来,广泽尊王是大爱无私、至忠至孝、看远护近的化身。”李爱社说。
走上工作岗位后,李爱社知道了“广泽尊王文化信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增进海内外乡亲交流交往的一张重要名片和品牌。和妈祖一样,广泽尊王是传播正能量的福建四大道教名神之一,凤山文化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海内外有680多座宫庙,尤其在港澳台和海外的影响力极大,信众很多。
“妈祖已经有人创作登上银幕,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把广泽尊王也搬上影视屏幕,了却海内外信众多年的夙愿。”李爱社说。
说干就干,2014年开始,李爱社多次回到家乡诗山,走访乡里长辈、凤山寺管委会负责人、研究凤山文化的专家学者以及文人等,收集材料,同时在网上查阅了大量材料。创作初期,每天4时许起床构思剧本,历经3年多时间,终于完成剧本首稿,之后又历经几次修改和完善,2016年8月31日通过福建省版权局登记,获作品登记证书(闽作登字-2016-A-00030349)。今年,该剧由厦门广电集团所属“文广影音有限公司”上报,通过福建省广电厅审核,送国家广电总局初审,因题材涉及宗教,国家广电总局要求福建省民宗厅协审,审核完善后再报国家广电总局报备公示,办理拍摄许可证,现该剧的拍摄策划案已完成。
创作时小心求证查阅大量史迹典藏
创作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尽管事先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但在创作《广泽尊王》时,李爱社仍遇到不少困难。
广泽尊王的故事流传了千年,但典籍记载不多,大多是口口相传。“像高甲戏、歌仔戏、傀儡戏、布袋戏关于广泽尊王的表演都不一样,在港澳台、海外也各有传说,涉及的人名不一,采用哪个名字,有何依据,都要斟酌。”李爱社介绍说。
在各种传说中,广泽尊王的父亲太王原名有的叫郭亮,有的叫郭理柱;广泽尊王之妻圣妈,亦称“妙应仙妃”,原名有人说是陈依娘,有人说是黄依娘,有人说是黄道士之女或是风水先生崔芸……
“最终,我按照‘有典据典,没典按祖庭’的原则处理,太王为郭亮,圣妈叫黄依娘。”李爱社说。
“地名对号入座很困难,毕竟历经千年,以前的地名与现在的地名不一样,创作力求还原历史,必须要小心求证。”李爱社说,广泽尊王在安溪时为“人”,到南安境内成“神”,初为神称郭圣王、郭王公、圣王公,皇帝赐封后才称广泽尊王。
千年前安溪县名为清溪,圣妈是尤溪道人的千金,但此“尤溪”并不是现在三明的尤溪县,而是指与凤山寺一乡之隔的省新镇。“关于这些地名问题,我只能翻阅地理资料、区域名录才能确定。”李爱社告诉记者,要说清当年的国名、地理、风土人情实属难题,只能翻阅大量史迹典藏,创作中还要遵循传统,脱离迷信,为完善广泽尊王与圣妈、十三太子之间的关系,花费的工夫不少。
“广泽尊王是忠孝和仁义的化身,创作《广泽尊王》就是为了弘扬中国的孝道文化,把中国的传统美德传下去。”李爱社说。(记者 何雪莲)